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23-11-23 9:41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10年來,我國普惠金融在服務鄉村振興、共同富裕、科技創新等國家重大戰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展望未來,普惠金融還有哪些值得進取之處,將如何兼顧提效率和防風險?記者聚焦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從中尋找答案。
發展成效顯著
在2023金融街論壇年會——中國銀行業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主題論壇上,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邢煒介紹并發布了《銀行業普惠金融十年發展成效回顧與展望》報告。
報告中提到的一系列數據反映出過去10年普惠金融的發展成效。報告顯示,基礎金融服務更加普及。10年來,銀行機構聚焦大眾金融、線上線下同步發力,目前全國銀行機構網點覆蓋97.9%的鄉鎮。小微金融主體融資更加便利。截至今年9月末,全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69.2萬億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余額28.4萬億元。近五年的年均增速約25%,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客戶數4260.5萬戶,較年初增加372.8萬戶,金融支持鄉村振興更加有力。截至9月末,脫貧地區各項貸款余額12.1萬億元,同比增長14.2%,全國涉農貸款余額55.8萬億元,其中普惠型涉農貸款余額12.4萬億元,較年初增長18.58%。
邢煒表示,中國銀行業普惠金融發展取得歷史性成效。大型商業銀行通過數字技術賦能進行服務下沉,提升普惠重點群體金融服務覆蓋面和資源配置力度,中小銀行發揮點多面廣優勢,廣泛延伸暢通金融服務網絡的毛細血管,基礎金融服務的效率和保障水平明顯提升。總體來說,中國銀行業已初步建立起多層次、廣覆蓋、有競爭力的普惠金融服務體系。
未來如何繼續做好普惠金融這篇大文章呢?“一定要認識到數字普惠金融能力的提升是至關重要的。數字普惠解決了客觀化、標準化的問題,標準化的產品讓我們能夠在市場上更好地管控風險,能夠使經營陸續走向線上化、數據化、平臺化和生態化,煥發生機。”上海浦東發展銀行黨委書記張為忠表示。
“普惠金融和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數字金融還有養老金融都是不能分離的。”張為忠說,普惠金融做得好,對其他方面的支持力度會越來越大,而各個金融業態的演化和互補對普惠金融也有非常強的推動作用和融通作用,所以在這個過程中要把握好關鍵問題,做好趨勢判斷。
數字化進程加快
當今世界,數字技術正以超乎想象的速度發展。數字技術的普及應用又將為普惠金融帶來哪些影響?針對這一問題,與會專家在本次論壇上提出他們的看法。
邢煒表示,近年來銀行業持續加快普惠金融數字化進程,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等科技手段有效突破地域、層級等時空限制,緩解小微企業融資的難、貴、慢、閑問題,推動普惠金融服務實現增量擴面、提質增效,數字普惠金融產品的應用性、安全性、適老性得到明顯提升,數字金融服務場景日趨豐富,客戶服務的廣度和深度得到進一步拓展。總體來看,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推動普惠金融業務從原來的不敢做、不愿做、不會做,逐漸成為厚植客戶基礎的品牌業務。
中國農業銀行的相關數據說明了數字普惠金融的高效便利。中國農業銀行副行長張旭光提到,近年來農業銀行依靠科技賦能,加快數字化轉型,普惠金融業務實現了快速發展。截至9月末,農業銀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超過3.5萬億元,是5年前的6倍。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近5年來平均增速超過了40%,信貸支持普惠小微群體的客群超過了340萬戶,成為市場上普惠金融覆蓋面最廣、服務客戶最多的金融機構之一。
無獨有偶,中國建設銀行首席信息官金磐石也對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感觸頗深。金磐石介紹,2018年建設銀行率先將普惠金融確立為全行發展戰略,秉持“數字、平臺、生態、賦能”發展理念,通過數字技術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更多經營主體平等、高效地享受現代普惠金融服務,保障新時代人民群眾的平等金融權益,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截至今年9月末,建行普惠金融貸款余額近3萬億元,全市場占比約10%,服務客戶近310萬戶,已成為市場上普惠金融供給總量最大的金融機構。
眼下,銀行業持續加快普惠金融數字化轉型的步伐。業內人士認為,在數字普惠金融不斷迭代發展的過程中,也為中小金融機構打開了通往創新與可持續發展的大門。數字普惠金融來勢洶洶,不僅是當下的潮流,更是未來金融領域創新的大勢所趨。
筑牢安全底線
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字技術與普惠金融結合取得一系列成績的同時,也伴隨著新的潛在風險。與會專家普遍認為,在加快數字化進程的同時,需要慢下來、穩下來,對潛在風險保持警覺,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防范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
“堅守風險防控底線,才能護航普惠金融行穩致遠。”金磐石認為,數字技術是一把雙刃劍,在賦予普惠金融全新內涵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風險問題。如技術漏洞帶來的黑客攻擊、數據造假帶來的金融欺詐、客戶信息泄露帶來的隱私暴露等,需要全方位提升風控能力,在技術升級加固、反欺詐體系建設、消費者權益保護、模型算法安全、授信額度策略等方面進一步完善夯實,守牢風險防控生命線。
張旭光提出,要構建智能化風控體系,將數字化風控嵌入貸前、貸中、貸后各個環節,實時監測普惠金融的業務情景,對風險提前精準預測、及時處置。在此方面,中國農業銀行建立了數字化風控中心,進一步提升了信貸風險管理的集約化、專業化水平,為普惠金融的穩健發展筑牢底線。
邢煒表示,要深化運用科技手段,改進授信審批和風險管理模型,優化普惠金融服務模式,加大對偏遠地區和無貸戶群體金融服務的覆蓋面,打造健康良性的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經濟日報記者 蘇瑞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