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22-4-28 9:33
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無疑是中國發展的巨大紅利,而統一大市場必然是架構在一個高效物流網絡之上。事實上,得益于以京東為代表的中國電商建立起的全球最大數字商業平臺,以及各種新技術在這個平臺上的不斷創新應用,高效物流正在成為中國經濟一個特有的支點。
細讀《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不難發現,建設統一大市場的舉措涉及基礎制度規則、交通物流、商品市場、能源市場、資本市場、生態環境市場等,幾乎關乎市場化改革的所有層面,目標是“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打通制約經濟循環的關鍵堵點”“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而要實現跨區域打通,除了政策之外,線上數據要通、線下物流要通,這是統一大市場的“基礎設施”。
改革開放40余年來,中國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絡、高速公路網絡,航空貨物出港量位列全球第二,這些構成了實現高效物流的“硬件”。中國自主研發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北斗系統、中國已建成的全球最大規模5G移動網絡,則為高效物流的安全和新技術的應用奠定了基礎。更為重要的是,京東等中國電商近年來的高速發展打通了物流系統的“末端循環”,使“半日達”“次日達”“足不出戶全球購物”成為中國消費者的日常,而這在全世界任何其他市場都是難以想見的場景。
世界級的研發能力、生產能力、分銷能力、消費能力是中國僅用幾十年時間就走完了發達國家百余年道路的內因。而在高速交通網絡、高速通信網絡基礎上架構起來的高效物流體系,將成為中國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發揮超大市場優勢、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支撐。從農產品的上行到工業品的下行,高效的物流網絡不僅實現了效率和質量的提升,更對全國的工業、農業、服務業帶來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它正在以更快的速度賦能一切生產要素,而這種乘數效應將產生多重經濟社會效果。
然而,建設統一大市場絕非一日之功,仍然面臨不少挑戰。首先就是成本問題,特別是物流的“冰山成本”,體現在直接物流成本、運輸時間成本、貨物運輸損失成本等成本項中。根據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的數據,2021年我國累計物流總費用達到16.7萬億元,占我國全年GDP的14.6%,距離我國12%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其次是應急能力。災害中的快速通達,物流業的作用超過其他產業,而近期的疫情也暴露出我國物流體系的短板,在道路、人員等相關因素限制下,原有供應鏈受到一定限制,如何集中更多其他資源滿足應急需求,考驗著物流企業的物資儲備能力、運力資源協調能力。
針對這些短板,《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提出建設高標準市場基礎設施,加強物流基礎設施數字化建設、推動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促進全社會物流降本增效、完善國家綜合立體交通網等舉措,通過促進物流企業的供給端增效、國家交通系統等基礎設施的完善,進一步降低商品流通成本,實現市場的高效銜接。
事實上,京東等物流業頭部企業已進行了一系列探索,其成功經驗讓物流系統一直走在市場前沿,堪稱市場化建設的典范。以在歷次戰“疫”中表現出色的京東高效供應鏈物流模式為例,因其電商背景以及多年來積淀的科技能力,京東物流具有領先的成本優勢和反應優勢。不僅是在疫情以來的多次快速反應,此前在5·12汶川地震、玉樹地震、長江中下游的臺風及洪澇災害等大災面前,京東都發揮全供應鏈能力、技術優勢以及組織協調和團隊執行力,高效響應、有序調配,已經成為國家應急體系的重要保障力量。
在業界專家看來,在新一輪高水平的經濟全球化中,利用本國市場虹吸全球商品要素資源為我所用,利用中國市場推動全球經濟增長,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和形成將起著關鍵的作用。正如業界資深專家羅清啟所言,當巨大的生產要素洪流在中國涌現的時候,支撐和再創造這些要素洪流的能力就表現在,我們能在多大的范圍內共時這些生產要素。生產要素流入流出的速度越快、成本越低,生產要素的可被創造性就越強。而高效物流帶來的是更快的物理速度。當中國這個全球最大工業國被更快的物理速度脫域,生產要素的組合創新方式幾乎不再受到限制,全社會都將被推入到一個大規模的創新時代?梢韵胍姷氖,隨著貨暢其流的全國統一大市場建立,更快、更高效、更強大的新經濟圖景即將勾勒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