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商報/中國商網 發布時間:2018-8-6 9:1
7月13日,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在北京、沈陽、南京、武漢、西安、廈門等22個城市新設一批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加上之前獲批的13個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至此,全國共有35個跨境電商綜試區。
2017年,我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超過8萬億元,占進出口總額的30%。今年上半年,廣東跨境電商進出口增長超80%,廈門跨境電商貨物進出口比上年同期增長179.36%。從各地陸續公布的數據看,跨境電商呈現出海內海外全面貫通的新特征,這也彰顯了跨境電子商務的巨大發展潛力。數據之外,中國商報記者在綜試區之一的合肥市調研采訪發現,跨境電子商務倒逼地方開放進程,促進了貿易轉型和經濟轉型。
倒逼開放
“現在海淘用戶逐漸從沿海向中西部延伸,目前60%的客戶在中西部,安徽作為中部城市從物流配送角度來說位置比較適中。”合肥郵境通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負責人徐偉向中國商報記者介紹說,郵境通合肥地區業務正在緊鑼密鼓的開展,包括企業經營權備案、通道ID申報、“線上綜合服務”平臺對接、業務流程梳理等,目前已與物流企業(圓通國際)、支付企業(徽商銀行)對接成功,并向“單一窗口”平臺推送三單信息。今年5月31日,郵境通正式走通B2C模式下跨境電商直購進口首批業務,目前正在常態化走單。
7月21日,記者來到位于合肥市蜀山區的安徽(蜀山)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這里是中國(合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的核心區域,臨山近水,環境宜人。
2016年1月12日,國務院批復在合肥市等12個城市設立第二批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當年4月26日,中國(合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中部地區首批獲批的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正式揭牌。
園區建設,加速開放平臺建設進程。作為綜合試驗區的核心園區,安徽(蜀山)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已成為中國(合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強有力的支撐。自產業園自成立以來,合肥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依托安徽(蜀山)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和出口加工區、綜合保稅區、空港經濟示范區等核心區域,重點推動跨境電子商務B2B出口業務,積極開展跨境電商進口業務,搭建線上“單一窗口”和線下“綜合園區”兩個平臺,構建六大體系,打造跨境電子商務完整產業鏈和生態圈。通過構建跨境電商產業鏈和生態圈,將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提交國際市場,讓安徽深度融入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物流鏈。
3月29日,全國第八大規模的郵件快處中心(合肥國際郵件互換局)正式開工建設。項目集倉儲、通關、結匯、退稅、寄遞等服務于一體的合肥郵件處理中心,內設國際郵件互換局(交換站)、合肥海關駐郵局辦事機構。建成后將日處理包裹60萬件以上,其中國際包裹10萬件。進口商品將以奶粉、尿不濕、化妝品、電子產品、箱包等為主。合肥郵件處理中心業務可覆蓋整個安徽省及周邊省市地區,將促進物流配送網絡及國際航線的發展,進一步提高合肥郵區郵件處理及傳遞時限和效率,加快國際郵件的出入境通關速度,提升安徽省跨境貿易電子商務發展的速度和質量。
來自合肥跨境電子商務港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合肥國際郵政互換局日均處理郵件約3萬件,高峰時近5萬件。這在安徽前所未有。
6月20日,安徽省商務廳就首批省級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名單向社會征求意見,成員分別是合肥市出口加工區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蚌埠市的安徽蚌山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馬鞍山市的安徽浙阿跨境電商產業園、蕪湖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4家。根據安徽省商務廳出臺的認定辦法,省級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必須健全,直接用于跨境電商企業的辦公面積應達到3000平方米以上,具備跨境電子商務的倉儲、物流配送、產品展示等服務功能。同時集聚效果明顯,園區入駐企業達30家以上,其中跨境電子商務經營企業15家以上,跨境電子商務配套服務企業3家以上。
達到要求,這些地方無疑是該地對外開放的“地方窗口”。為促進跨境電商發展,安徽也臺了一系列配套措施,這些措施包括,一是提高貿易各環節便利化水平,包括優化跨境電子商務海關進出口通關作業流程,完善檢驗檢疫監管政策措施等。二是支持發展跨境電子商務服務業,為跨境電子商務應用提供全方位、多層次服務,包括交易平臺服務、外貿綜合服務以及通關、物流配送、倉儲、融資等專業服務。三是壯大跨境電子商務經營主體和促進傳統外貿企業深化電子商務應用。四是探索創新跨境電商通關模式。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深入推進,跨境電商企業漸漸瞄準‘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市場,把一些產能渠道通過互聯網方式吸附到安徽,大批外商主動來安徽采購產品。”安徽(蜀山)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經濟發展處副處長、合肥市蜀旺建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維東說,借助試點紅利,合肥正夯實載體平臺,構建大通道、大平臺、大通關,推進各類口岸和海關特殊監管區建設,全面實施通關一體化,大力推動單一窗口建設,加速了開放進程。
“鯰魚效應”彰顯
5月31日,郵境通、建設銀行、圓通公司向“線上綜合服務”平臺跨境電商直購進口業務推送三單成功,34件從澳大利亞進口的奶粉在安徽蜀山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監管區內通過合肥海關現場處監管清關,由場站經營人正式將貨物交由圓通速遞并進行國內終端派送。此次業務標志著安徽省B2C模式下跨境電商直購進口首批業務順利落地。
6月13日,中國電子口岸數據中心合肥分中心與園區簽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重點支持“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提供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海關相關標準規范支持、支持園區與海關推進跨境電子商務信息安全交換共享、跨境電商企業接入的安全管理等。截至目前,與平臺對接的電商企業47多家、支付企業12家、物流企業8家,保稅進口業務已有317票包裹清關出區,直購進口業務34票包裹清關出區,平臺運行正常。
一系列新的改革開放舉措,直接給外貿增長帶來實質性利好。近年來,安徽省著力強化大通關建設,不斷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目前,合肥海關進口平均通關時間為11.25小時,出口平均通關時間為1.01小時,實現貨物通關時間在原有基礎上再壓縮三分之一。“現在‘一關通天下’,從銅陵報關,到上海放行,只需要一天時間,享受同等通關便利,大大降低企業通關成本。 ”銅陵精迅特種漆包線有限責任公司進出口部銷售經理陳天郅說。
合肥郵境通跨境電子商務有限公司是園區第一家跨境電商進口企業。據該公司負責人徐偉介紹,郵境通專門從事歐美市場跨境電子商務業務,在澳大利亞、英國、美國、日本投資建設海外倉儲3萬平米,日均處理能力2萬件。主要通關品類為嬰幼兒配方奶粉、成人奶粉、保健品等。2016年,郵境通過杭州、佛山、重慶等地海關驗放跨境電商進口訂單量195萬單,進口額12億元,2017年1-10月跨境電商訂單量90萬單,貨值約5億元。
作為一家從事進出口自營和代理各類產品及技術的進出口企業,安徽兌誠進出口有限公司從2017年開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如越南、巴基斯坦等國建立起合作共贏關系,企業完善的產品供應鏈系統使其產品頗受海外用戶青睞。
“現在很多國外的客戶,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客戶,他們對中國目前的經濟政策、商業模式、市場行情都非常了解,很希望在中國找到合作的機會。”兌誠公司CEO張旭說。
在張旭看來,優良的產品品質是跨境電商企業制勝的法寶。在地緣優勢上,合肥在勞動力成本與數量上比沿海地區有一定的競爭優勢和價格優勢。在政策層面,合肥作為國家跨境電商實驗基地,產品可以在合肥直接報關,一體化的通關窗口,大大提高了跨境電商整個流程的效率。
在安徽,2017年全省跨境電商進出口4.2億美元,同比增長35.5%;出口包裹800多萬件,進口包裹8萬余件。到2021年,全省跨境電商交易額達120億美元。跨境電子商務作為新型貿易業態,正呈現出蓬勃發展態勢,成為外貿訂單獲取的快速交易方式,是新常態下外貿穩增長、調結構、促升級的重要引擎。“今年一季度,全省跨境電商實現進出口額1.2億美元,同比增長超過30%。 ”安徽省商務廳有關人士介紹說。
王維東分析認為,通過企業對接跨境電商,從采購、銷售、生產,到管理流程,實現整個產業鏈的調整和轉型升級。產品直接面對終端客戶,節省中間流程,會對產品需求及國際市場的競爭力提出更高的要求,這些信息對企業產品線的升級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王維東說,在產業鏈流程的升級方面,由于國際業務的往來,直接面對全球供應商,對采購流程進行升級。從跨境電商平臺上征集到全球最先進的設計。再從全球征集到最頂尖的設計師,對產品進行設計,這是研發生產流程的升級。管理流程的升級對企業產品的國際化都將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比傳統的國際貿易的促進作用來的更直接、更徹底。跨境電商帶動國際物流的發展,反過來,國際物流促進跨境電商的騰飛。
行在路上
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跨境電商風起云涌,但更深層次的建設仍然在路上。
目前地方層面對國際物流運輸的支持力度有待提升。就安徽來說,合肥是內陸城市,國際貨運航班比較少,今年4月份才開通的一班到美洲的貨運包機,一到兩周才開一班,完全沒有辦法滿足目前跨境電商業務需求。航班不夠、水運港吃水不行,諸多問題亟待解決。目前合肥地區的貨品進口都要從上海轉運,物流成本加大。國家層面的政策支持也不到位。比如合肥在2016年就已經被批復為國家跨境電子商務投資試驗區,但是到2018年才開始享受國家跨境電子商務新政的延緩執行政策。
與沿海地區相比,內陸城市物流效率不高、物流成本高、通關政策沒有沿海地區靈活,為招商帶來很大的難度。航空基礎設施建設限制了產業的發展,而產業發展緩慢又影響了國際物流的發展。由于缺乏信息渠道和豐富的供應鏈,目前跨境電商基本上大都通過網絡和社交平臺了解當地市場,速度慢、市場信息片面,因此在運營過程中存在許多風險。
針對以上問題,張旭呼吁,在物流和服務上應增加新的模式,比如多開線路、多加班次、降低費用等。希望有更多的交流會或者政策指引,從當地政策、法律、管理、風險等方面詳細深入地了解,獲取更多的信息,從而能更透徹地了解當地市場。
根據自身的創業經驗,張旭認為,產業的發展和政府的補貼缺一不可。一定要走自主的產品和品牌路線,更好利用先天優勢向“一帶一路”國家進行輻射。兌誠公司今年先從跨境直購做起,待場地壓力測試到達飽和的處理量之后,后續的郵件會安排到保稅。
王維東提出,做國際貿易,對于國際市場環境要敏感,密切關注國家層面的政策性規定,關注新興市場的前景。在自身方面,現在產品設計和自身研發更新速度加快,在產品的研發、技術更新換代方面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產品要有更多的設計和研發創新的東西。在銷售渠道上,通過細分和深挖,把產品做到極致。
由于目前報關周期長、成本高,目前跨境零售和小額批發更多的是通過個人郵包、小批量出品的快件方式,無需報關。為提高效率只能走私人包裹、快件出口的形式,這樣不用進行申報,大大縮短時間,但是唯一的缺點是數據沒辦法沉淀下來,因此,數據落地迫在眉睫。對此,王維東希望相關部門把走國際快遞、快件的形式盡快落地,將數據盡快落實到產業園區來。
結合合肥跨境電商目前的發展實際,王維東告訴中國商報記者,安徽(蜀山)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目前已完成了進口端包裹和快件的數據落地,下一步將盡快完成出口平臺數據的落地,這樣申報效率將大大提高。從傳統的集裝箱、傳統的海運等大宗供應形式,更多的轉為選擇流轉周期快的線上批發和零售。同時,本土的供應鏈和產業帶限制較多,如果政府能把一些供應鏈和產業帶整合起來,大力扶持,對廣大跨境電商企業會有更大幫助。
對于目前安徽跨境電商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葛斌認為,合肥雖然在產業基礎、基礎設施和物流運輸等方面,與沿海城市相比尚有一定差距,但安徽提出打造內陸開放新高地,為合肥跨境電商的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動力。就蜀山區而言,下一步將搶抓機遇,發揮合肥作為長三角世界級城市副中心和“一帶一路”重點節點城市、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等諸多優勢,挖掘白色家電、汽車及零部件、光伏等產業特色,引導和幫助企業提升產業競爭力,走品牌化發展道路。構建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對外開放體系。同時,引進新技術、培育新業態,促進技術創新和商業模式創新,加速形成新的產業競爭力。
上海社科院互聯網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李易認為,電子商務的魅力不言而喻,跨境電商的好處毋庸置疑。各國之間通過跨境電商進行貿易往來,就會出現貿易壁壘。如何以各國人民的利益為基礎發展跨境電商,打破貿易壁壘?李易認為,跨境電商在運營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到雙方貿易額的實際情況,做到平衡發展。各國之間應制定以“和為貴”為基礎的一整套相關政策、法規,走規范的流程。通過相關協會、商會組織和相關政府部門,甚至高層領導會晤,及時解決國與國之間貿易不對等的問題。
對于內陸地區跨境電商如何發展,李易建議,應揚長避短,突破產業鏈上的瓶頸如跨境物流、支付等限制發展的環節,拒絕同質化低附加值的產品。利用本土豐富的產業、低成本的勞動力等優勢,避開地緣劣勢和因文化、政治和法律的不同而產生的風險。政策是催化劑,當地政府應及時出臺相關政策,扶持和鼓勵傳統外貿企業借助互聯網的渠道實現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