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25-3-24 10:29
近年來,人工智能賦能各行各業蓬勃發展,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增長的重要力量。從傳統制造業到現代服務業,從能源領域到醫療健康,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不斷拓展,為產業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變革。
助推傳統產業升級
在傳統產業中,人工智能的應用推動了生產流程的智能化升級。近日,大慶油田首臺聯合站室內外“智能巡檢機器人”在該油田采油三廠上崗,“人工巡檢”迭代為“機器人巡檢”。利用無線傳輸及機器人巡檢新技術,通過機器人遠程調度及現場數據智能分析,實現聯合站內生產參數實時監測、生產異常及時報警、設備優化運行管理、崗位資料自動處理……據了解,這款機器人集成了自主導航、避障、圖像分析與視覺識別等技術,可實現生產參數的實時監測、異常報警以及設備優化運行管理。大慶油田采油三廠第二作業區副經理代中華告訴記者,目前智能巡檢機器人運行良好,能夠24小時連續運行,跑冒滴漏(測試)識別準確率達到100%,巡檢系統已與泵站系統對接,采集的生產數據可推送到泵站系統中應用。
近年來,大慶油田積極推動智能化發展,加快勘探開發大模型、智能物聯網、視頻融合與智能分析等人工智能技術的規模化應用,構建油氣生產智能應用場景,推動傳統生產模式向智能化模式轉變。
作為全球首座風電行業“燈塔工廠”,位于湖南韶山的三一重能風電葉片工廠,一臺平板電腦即可實時監控工廠所有運行情況。從溫度、濕度,到螺栓力矩控制、葉片打磨平整系數等,一項項影響產品質量的關鍵指標實時滾動更新,實現對生產全流程的在線監控和精益化管理。工廠負責人彭海兵介紹,三一集團自主研發的“數字元平臺”,讓工廠擁有了“智慧大腦”,從源頭保障了葉片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可靠。通過數字化技術,產品缺陷減少20%,交付時間縮短30%以上。
這是“湖南制造”升級為“湖南智造”的縮影。2023年以來,湖南深入實施“智賦萬企”行動,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讓千行百業“數字化”武裝,讓萬企千態“智能化”前行。截至今年1月,湖南工業企業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達83.8%,產品數字化普及率達74.2%,客戶服務數字化普及率達71%。
應用場景不斷拓展
人工智能在新興產業中的應用不斷拓展,推動了醫療、交通、城市管理等多領域的智能化升級。
重慶高新區是重慶市打造的未來產業先導區之一,當前正積極培育人工智能及機器人產業。前不久,重慶復迪脈數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和增強現實技術,成功應用于復雜肺段精準微創切除手術。該公司通過原創軟件技術,在頭戴顯示設備中將三維結構以極高清晰度融入現實世界。醫生可通過該設備清晰看到患者肺部血管、支氣管和腫瘤等三維結構,提高手術過程中的決策精度。
公司董事長胡棒告訴記者,未來將全面深化“人工智能+醫療”技術在精準醫療與智慧手術領域的融合創新,加速推進智能全息三維腔鏡融合導航系統及外科數字化術前規劃方案的研發與應用,打造覆蓋“術前—術中—術后”的全周期外科醫療服務閉環,推動外科醫療的數字化與智能化轉型。
重慶高新區改革發展局黨組書記、局長羅森介紹,將面向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關鍵零部件、機器人檢測認證等重點領域,推動大數據智能、混合增強智能、類腦智能前沿基礎研究,強化算法技術創新平臺建設,開發并持續完善機器人通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挖掘應用場景資源,為模型預訓練提供多樣化場景數據支持,提高模型通用性和實用性,推動大模型在機器人領域的深化應用。
構建智能化新生態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廣泛應用,各地紛紛推動產業生態創新,構建智能化新生態。
圍繞智賦底座、智賦供給、智賦應用和智賦生態,湖南積極開展細分行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建立湖南省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生態供給資源池,同時加快推進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截至目前,湖南累計建成5G基站17.6萬個,總算力超7000PFlops,同比增長34.6%。各類型工業互聯網平臺超過320個,主要平臺連接的工業設備達1500萬臺(套),累計研發工業APP超9萬個,開發工業機理模型超6.4萬個。
湖南各市州、園區也主動作為,株洲市出臺《關于支持國家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城市試點建設的十條措施》等系列政策文件,強化試點企業管理服務;湘潭市開展“智賦萬企”專題培訓活動近30場,促成200余家企業達成合作意向;長沙經開區推廣一批小而精、模塊化的示范數字應用場景,帶動企業“看樣學樣”,“5G+人工智能”場景在多家企業落地。
廣西桂林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推動“桂林版昇騰DeepSeek”全國產化大模型落地。目前,該大模型已正式上線,可為當地各行業帶來全新的應用場景和新的經濟增長點。
據了解,廣西華云大數據有限公司以華為昇騰芯片為基座,在桂林華為云計算數據中心成功部署“桂林版昇騰DeepSeek”大模型,實現了DeepSeek R1大模型AI賦能企業、調用本地數據庫、聯網查詢推理分析等功能,可為各行業提供智能化解決方案。目前,相關企業正在與政務服務、醫療、教育、旅游等行業展開合作,探索大模型的應用潛力。
桂林市委書記、市長李楚介紹,桂林將大力發展人工智能產業,進一步加大與駐桂林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全力招引人工智能企業到桂林辦事創業,強化人工智能旅游場景應用,推動“人工智能+文旅應用產品”實現快速發展,打造面向東盟“一帶一路”人工智能先導區。 (經濟日報記者 蘇大鵬 謝 瑤 吳陸牧 童 政)
(責任編輯:王炬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