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發布時間:2024-1-29 9:29
本報記者 劉 萌
見習記者 張薌逸
近日,商務部國際貿易談判代表兼副部長王受文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跨境電商的主體在不斷增長。初步統計,現在全中國有外貿進出口實績的企業達64.5萬家,其中跨境電商主體超過10萬家。這是非常了不起的一支力量。”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宋思源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作為外貿新動能,跨境電商發展正逐步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
跨境電商發展成效卓著
2023年4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出臺的《關于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意見》提出,“推動跨境電商健康持續創新發展”“鼓勵各地方結合產業和稟賦優勢,創新建設跨境電商綜合試驗區”“支持外貿企業通過跨境電商等新業態新模式拓展銷售渠道、培育自主品牌”。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3年以來,各地各部門積極落實國務院有關推動外貿穩規模優結構的指導意見,實施了一系列創新舉措,有效提升跨境電商貿易優勢。一方面持續完善通關、稅收、外匯等政策,助力企業降本增效;另一方面,“走出去”“引進來”相結合,幫助企業拓展市場,支持頭部企業帶動上下游供應鏈協同發展,助力企業打造和提升品牌,提高競爭力。
王受文提到,2023年跨境電商進出口達到2.38萬億元,增長15.6%,比全國進出口增長速度高出15.4個百分點。
寧波市新東方工貿有限公司總經理朱秋城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3年,在全球外貿持續承壓背景下,公司的跨境電商團隊業績依然保持快速增長。這主要得益于跨境電商數據化的先發優勢,公司能夠快速拓展新興市場。
不少上市公司也表示,跨境電商這種貿易方式對于公司拓展市場起到很大幫助。例如,康泰醫學日前在回答投資者提問時表示,公司利用跨境電商直播等新業態模式開發新客戶,在東歐、東南亞、南亞、非洲等國家新興市場開拓成果顯著。
規則制度尚有完善空間
當前,跨境電商的發展仍面臨一些障礙與瓶頸。
朱秋城提到,目前發展跨境電商業務最大的痛點是知識產權。另外,在海外平臺經營的過程中會面臨法律風險,需要涉外法律支持和服務。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家對外開放研究院教授、全球創新與治理研究院執行院長呂越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數字貿易規則領域,“美式模板”與“歐式模版”依舊占據主導地位,使我國相對被動。目前國內以知識產權保護、數字化交易等為代表的跨境電商規制體系建設仍有待進一步完善。
劉向東也認為,發展跨境電商在面臨市場風險的同時,還面臨海外法律政策變動的風險,國內外政策的差異也給跨境電商規范健康發展帶來挑戰。中小企業對跨境電商規則尚不熟悉,在開展跨境電商經營時面臨諸多困難。
談及未來對政策的期待,朱秋城表示,一些傳統外貿企業對知識產權的認識不足,在轉型過程中需要政策上的宣傳教育。跨境電商知識產權的法律法規體系也可以進一步完善。
此外,呂越認為,現階段,跨境電商人才培養相對滯后。專業化人才的缺位,極大地阻礙了我國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尤其是對于中西部地區、中小企業而言,更加難以跨越跨境電商的門檻。
2024年如何培育跨境電商
對于2024年應該如何培育跨境電商?王受文表示,今年,要繼續培育跨境電商這個外貿新動能,有以下幾個措施:一是出臺《拓展跨境電商出口、推進海外倉發展的若干措施》;二是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三是加強行業交流培訓;四是推動出臺《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指南》。
各地也在加大對跨境電商發展支持力度。例如,2023年12月份,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的《重慶市推進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若干措施》提出15項具體措施。其中,在人才培養方面提出,支持引進跨境電商行業高層次人才,將跨境電商平臺運營、信息技術產品開發、供應鏈管理、海外媒體投放等跨境電商人才納入市級人才政策支持范圍。鼓勵高等院校加強跨境電商專業人才培養,結合實際設置跨境電商專業,深化產教融合。
此外,今年不少地方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到了跨境電商。例如,廣東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爭創跨境電商示范省和國家服務貿易創新發展示范區,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模式,加強海外倉布局,力爭跨境電商進出口規模突破萬億元。江蘇省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實施跨境電商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著力發展“跨境電商+產業帶”,積極布局海外倉。
“展望未來,我國跨境電商發展將依托已商簽的高標準自貿協定等,在深耕傳統市場的基礎上,積極拓展新興市場;跨境電商知識產權保護水平將獲得實質性提升;通過推進‘跨境電商+產業帶’的發展模式,傳統外貿企業將更多向跨境電商轉型,跨境電商發展主體將進一步壯大。”宋思源表示。
中國消費經濟學會副理事長、北京工商大學商業經濟研究所所長洪濤教授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隨著我國不斷推進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等制度型開放,以及多個跨境電商平臺的迅速崛起,2024年我國跨境電商市場規模有望達2.95萬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