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羊城晚報 發布時間:2023-7-24 9:48
羊城晚報訊 記者許張超、陳睿智報道:7月19日,“2023·5G應用創新大會”在廣州舉辦。記者從會上獲悉,截至今年5月底,全國已累計建成并開通5G基站284.4萬個,建成5G行業虛擬專網超過1.6萬個,5G應用已融入60個國民經濟行業大類,在工業、醫療、教育、交通等領域賦能效應明顯,形成多個具備商業價值的典型應用場景,積累超5萬個5G應用案例。
粵多項指標居全國第一
5G建設加速融入實體經濟,已成為驅動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新動能。記者從現場了解到,2022年中國5G估計直接帶動經濟總產出約1.45萬億元,間接帶動總產出約3.49萬億元,間接帶動經濟增加值約1.27萬億元,在穩投資、促消費、助升級、培植經濟發展新動能等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
廣東表現如何?“5G是數字時代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是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的重要支撐,已成為塑造地區發展優勢的重要賽道。”廣東省通信管理局局長蔡立志表示,今年上半年全省GDP同比增長5.0%,信息通信業和互聯網貢獻了0.7個百分點,用戶數、網站數、業務規模等多項指標居全國第一,目前有5G基站30.2萬座、5G移動電話用戶7325.8萬戶。
蔡立志提到,廣東以建促用、建用結合,不斷培育壯大全省5G產業,構建5G發展領先優勢,加速落地“5G+工業互聯網”“5G+融合媒體”“5G+信息消費”等重點應用,形成了美的廚電5G智慧工廠、南方電網5G智能電網、廣州港5G智慧港口等示范標桿,引領5G應用在智慧城市、智慧能源、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醫療、智能制造等多個領域的拓展。
穗創新5G賦能千行百業
廣州作為全省5G發展的標桿,5G基站數自2019年起一直位居全國第一。廣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書記、局長高裕躍表示,截至今年6月,全市累計建成5G基站超8.56萬座(含室外站、室內分布系統和共享站點),5G基站數量保持全省第一,率先實現5G網絡市內全覆蓋和重點區域的深度覆蓋,為5G應用繁榮提供扎實的網絡基礎。
據介紹,全市在制造、文旅、交通、公安、教育等領域累計培育5G應用項目300余項,如在北京路成功打造廣百5G商店、5G智慧書店等典型5G應用,支持廣州港集團打造5G智慧港口,支持文遠知行在廣州生物島開展L4級無人駕駛常態化試運營,推動5G+工業互聯網融合發展,并成功打造視源電子、白云電器、華凌制冷等一批應用標桿企業。
高裕躍強調,廣州將圍繞打造國際數字信息樞紐的目標,持續加強5G、數據中心等新型基礎設施建設,加快 “雙千兆”網絡創新應用,大力實施“四化”賦能傳統產業專項行動,聚焦制造業數字化轉型、網絡化協同、智能化改造、綠色化提升,推動5G應用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讓企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四化賦能羊城高質量發展發布儀式,為華為云計算技術有限公司的“華為云ModelArts人工智能平臺”等41個廣州市第二批“四化”賦能重點平臺進行授牌,并舉行了網絡化賦能暨融合套餐促進信息消費啟動儀式,推出100項5G賦能企業“四化”專項優惠,累計優惠金額達到3.5億元。
專家把脈
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
亟需變革面向人的網絡通信設計
“目前中國5G解決方案的數量和創新性應該屬于全球的第一梯隊,但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中國工程院院士張平在會上分享時指出,在5G等新一代信息通信網絡技術與工業經濟深度融合的過程中,柔性制造場景中智能機器的全方位環境感知、大規模接入與超低時延高可靠通信、高效實時控制等需求存在挑戰,工業閉環的低時延高可靠全方位鏈接更是困難重重。
如何解決工業互聯網面臨的這些挑戰?張平表示,要利用5G網絡實現工廠內全生產要素互聯,輔之以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信息技術,構建可靈活部署、智能分析的柔性可定制化智能工廠,像用數字孿生技術等實現工廠全生產要素的實時數據跟蹤,并基于海量數據進行大數據的智能分析決策。
“在工廠智能化的通信,跟人與人之間的通信不一樣。”張平提到,機器與機器的通信跟人類的通信需求和信息接受方式差異巨大,像車間里的各種儀器的電磁噪聲是強隨機性的、不可控的,一些現有的信道模型無法實時精確地刻畫智慧車間里復雜多變的電磁環境。
“我們亟需變革面向人的網絡通信。”張平指出,現有面向人的網絡是以人為信息接收主體,進行信息感知處理,工業互聯網的柔性制造要建立面向機器的網絡,來解決機器的低延時、機器類型差異大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