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消費者報 發布時間:2023-4-19 9:29
記者 任震宇
近日,中國質量協會發布了城市數字經濟服務質量滿意度研究報告。報告顯示,去年我國城市數字經濟服務質量滿意度持續提升,滿意度為84.2分,同比提高4.5分,首次突破80分大關。監測區間(2019—2022年)內呈持續上升態勢,比2019年提高了12.1分。
中國質量協會從2019年開始,連續4年開展了城市數字經濟服務質量滿意度研究,并于2022年首次開展了數字鄉村建設滿意度研究。去年的調查樣本方面,城市樣本覆蓋北京、上海和武漢等16個城市;鄉村樣本覆蓋河南、山東和甘肅等10個省市。
服務質量滿意度持續提升
近年來,我國數字經濟發展已進入快車道,數字經濟產品快速迭代,創新成果不斷涌現,數字經濟發展與服務質量同頻共振,持續滿足消費者服務需求。此次調查顯示,多項指標創新高。
數字經濟保護指數為84.3分,同比提高5.8分,創歷史新高。售后保障(85.9分)、信任程度(85.7分)、法律保障(84.6分)、交易安全(84.5分)、個人隱私保護(83.8分)、維權效率(83.4分)、維權渠道(82.5分)均表現較好。有別于傳統經濟領域,數字經濟消費尤其注重個人信息權益和數據安全權益。相繼出臺的《電子商務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均包含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內容,接受數字經濟服務的消費者安全感得到有效保障。
數字經濟參與指數為84.7分,同比提高6.8分,參與深度(85.7分)、參與廣度(83分)、參與力度(81.7分)均創新高。數字經濟已走進每個人的生活,與消費者的衣食住行游玩購高度融合。
數字經濟共享指數為86.3分,同比提高7.7分。消費者普遍認為數字經濟使生活更加方便(86.3分)、幸福(86.5分)、高效快捷(86.6分)。數字經濟服務與生活緊密結合,有效滿足了消費者日常生活、工作和娛樂需求。
數字經濟競爭指數為82.2分,同比下降0.2分。消費者對網絡覆蓋(83.2分)、基礎設施(82.8分)、寬帶速率(82.6分)和消費設施(80.1分)的評價較高,得分均超過80分,但對服務能力(69.9分)評價較低,這意味著當前數字經濟發展的硬件設施已獲得消費者認可,但供給質量滯后于供給數量的發展。
北上廣深及蘇州服務質量最好
本次調研的16個業態中,得分排名前8位的是:共享住宿、旅游平臺、在線教育、互聯網醫療、線上直播、即時通訊、知識付費、線上辦公。近年來,數字經濟服務各領域競爭激烈,市場格局加速重塑,倒逼服務供給方持續提升產品和服務表現;市場秩序不斷規范,數字經濟企業合規水平持續提升,確保了主要業態規范發展。
本次調研的16個城市中,北京、廣州、上海、深圳和蘇州5個城市數字經濟服務質量表現均較好且差異較小,位列第一梯隊;濟南、鄭州、武漢、杭州、重慶、長沙、貴陽和成都8個城市位列第二梯隊;西安、南寧和哈爾濱3個城市位列第三梯隊。其中,長沙增幅最大(+8.5分),其次是貴陽(+6.6分)和鄭州(+6.4分)。數字經濟服務質量與城市綜合發展實力強關聯,上述16個城市為省會或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數字經濟發展環境、基礎設施、產業發展、人才支撐等要素發展相對較好,為數字經濟服務的良好表現奠定了基礎。
數字鄉村建設加速發展
數字鄉村建設指數為78.7分,整體處于加速發展階段。近年來,我國農村地區信息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公共服務數字化程度持續提升、鄉村基礎設施數字化轉型走深走實,有效推動了數字鄉村建設進程。
數字鄉村建設的根本目的是惠民利民便民。調研發現,33.4%的受訪群眾對智慧電力建設保持較高滿意度,對其他領域滿意的提及率依次是:智慧交通、智慧物流、智慧水利、智慧能源;鄉村居民對智慧農業、智慧房屋的惠民感受有待提升。
數字鄉村共享指數為81.9分,表現較好。在惠民服務方面,生活便利得分最高(90.4分),其次是網絡醫療(75.9分)。在網絡支撐方面,網絡速率(80.8分)和網絡質量(77.4分)表現均較好,我國現有行政村已全面實現“村村通寬帶”。在環境建設方面,農村數字環境建設(80.7分)表現良好;農耕體驗區、農產品采摘體驗區等游玩園區建設(76.8分)有待提升,主要受特色化不足、游玩周期性強、青壯年勞動力流失、地理位置偏遠等因素制約。
數字鄉村參與指數為79.3分。從具體指標來看,農民的數字技能高(86.2分),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數字設備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得到普及和使用。數字文化宣傳力度(77.1分)評價不高,表現為數字文化的挖掘力度不足、數字文化形式單一、數字文化內容不豐富。農民網購頻率不高(69.4分),主要原因是對網絡購物信任度低、網絡購物不習慣、物流配送不到位等。此外,對數字科技培訓(67.1分)的評價也較低。
數字鄉村競爭指數為74.3分。從具體指標來看,網絡供給數量(89.9分)評價最高,但網速和穩定性仍是鄉村網絡發展的難點。其他指標得分依次為快遞寄件(78.8分)、網絡直銷(75.7分)、產業發展(75.2分)、數字養殖(69.4分)、產品生產(68.9分)、物流建設(67.2分)。調研發現,物流成本高是影響物流建設評價低的主要原因,“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服務能力明顯不足。
從不同省市來看,北京市和浙江省數字鄉村建設滿意度最高,均超過80分,處于數字鄉村建設第一梯隊;其次是陜西省、江西省、山東省、內蒙古自治區、河南省,處于第二梯隊;安徽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甘肅省處于第三梯隊,數字鄉村建設需加速推進。
根據調研結果,中國質量協會數字經濟服務質量滿意度項目組認為:當前,要加快鄉村數字化基礎設施建設,提高鄉村網絡的速度和穩定性,積極開展鄉村網絡質量提升專項行動,早日實現“同網同速”,以數字技術助力實現共同富裕的現代化;要縮小不同群體間的“數字鴻溝”,數字經濟雖為每位居民提供了均等的受益機會,但因數字資源、個體參與和數字素養的差異致使收益不一,進而導致發展機會差距擴大;要統籌數字鄉村與城市數字經濟發展,應通過統一的數字經濟建設標準,加強數字經濟共建共享,實現城鄉之間的數據要素流動;要加速數字技能培訓,加大人才吸引力和“新農人”數字經濟培訓力度,積極培育致力于數字鄉村發展的中小企業,為數字鄉村建設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