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日報 發布時間:2023-1-12 10:7
“歡迎大家來到直播間。我家煙薯25號皮薄如紙,口感細膩,糖心流油,現貨秒發,感謝您下單。”每天,在直播間推銷紅薯成了山東省臨清市八岔路鎮前常二莊村村民張夢霞的日常。直播間外,兩名客服在電腦前回復顧客的咨詢。在前常二莊村,開網店的村民越來越多,電商企業有了10多家。
近年來,臨清市將發展電子商務作為助力鄉村振興、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各類電商經營主體1600余個,各平臺活躍店鋪9500多個,從業者7500余人,推動農村流通新模式、消費新場景不斷涌現。
我國鄉村市場體系不斷完善,農村電子商務覆蓋面不斷擴大,有力促進農民增收與農村消費市場提質擴容,農村電商發展活力十足。
活力來自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前不久,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擴大內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年)》要求,“健全農產品流通網絡,加強農村商貿體系建設,暢通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雙向流通渠道。完善以縣級物流節點為核心、鄉鎮服務站點為骨架、村級末端網點為延伸的縣鄉村三級物流節點設施體系,完善農村電商配套服務。”在政策激勵下,數據成了新農資,手機成了新農機,直播成了新農活,農村電商潛能被充分激發。
活力來自各方積極探索。供銷、郵政等部門積極轉型,向農村延伸線上線下營銷網絡,大型平臺企業推動商品與服務供給渠道下沉,農村電商經營主體更加多元。2020年1月,中國供銷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建設和運營的脫貧地區農副產品網絡銷售平臺正式上線運營,截至2022年12月31日,平臺累計入駐供應商超2萬家,累計交易額達334.6億元,助推832個脫貧縣的近300萬農戶鞏固脫貧成果。數據顯示,2013年至2021年,我國農村網絡零售額從0.11萬億元增長到2.05萬億元,增加18倍多。
活力來自流通短板加速補齊。截至2022年6月,相關部門累計支持1489個縣建設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超過2600個,村級電商物流服務站點達15.3萬個,全國建制村快遞服務覆蓋率達90%,農村現代商貿流通體系加快完善。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對外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王蘊建議,要進一步拓寬農產品流通渠道,發展農村物流配送體系,提高農產品標準化和電商銷售比例,利用現有的農村電商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打造縣域電商產業集聚區,培育區域公共品牌和知名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