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22-4-14 9:38
在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下,服務業尤其是接觸型服務業受到了較大沖擊。但值得注意的是,近兩年,服務貿易逆差大幅縮窄,從2019年的15024.9億元下降到2021年的2112.7億元。這其中固然有旅行服務逆差大幅下降的原因,但數字服務貿易加快發展對此作出的貢獻也不可忽視。
隨著數字經濟加快發展,我國服務業“出海”的規模和質量不斷提升。從一般意義上看,數字經濟的發展為服務業“出海”至少提供了兩方面幫助。一方面,數字經濟改變了傳統服務貿易的方式,為服務業企業“走出去”提供了更豐富的路徑。數字經濟連接海量數據和用戶,服務遠距離投放所產生的邊際成本較低,跨境貿易產生的額外成本較小。特別是研發服務、眾包平臺等不僅能夠提供跨越時空的服務,還能發揮更好利用全球資源的優勢,提供高品質服務。另一方面,數字經濟拓展了服務貿易的市場空間。這既包括云辦公、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各類線上服務,也包括以數據為生產要素和服務內容的虛擬服務。由于全球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以及各國文化生活的差異性,數字技術給世界經濟帶來的效率提升和對生產生活的改善還有巨大空間。
在我國服務業“出海”的過程中,有一些現象值得關注,“天生國際化”現象就是其中之一。傳統國際貿易一般表現為漸進式發展,即從簡單出口貿易發展到海外投資設廠、從單一國家市場逐步走向全球化市場。新的情況是,很多企業在成立初期就進入國際市場、利用國際化資源、開展國際化經營,出現了企業“天生國際化”現象。過去,這一現象大都出現在發達國家的制造業,這些制造業企業往往規模不大,發展依賴于核心技術,能為市場提供高附加值產品。盡管我國廣東、浙江等地也有眾多小型出口企業,但它們大都依靠貿易商來拓展國際市場,或者依靠“兩頭在外”的模式將產品推向全球,并非真正意義上的“天生國際化”。相較而言,我國服務業發展相對落后,加之服務業具有產銷同步的特殊性,“天生國際化”現象更不多見。但是近幾年,一批在國內并不知名的新興科技服務企業在成立不久就在海外市場獲得了快速發展的機會。它們在全球移動互聯的浪潮中,以各式各樣的工具類產品在海外市場快速贏得用戶,在通信、社交、電商等領域不斷深耕,增強用戶黏性。這些企業在國際市場的成功突破了人們對傳統的漸進式國際化路徑的固有認知,也突破了服務往往要依賴制造業產品“走出去”的國際化路徑,探索出了新的國際化路徑。
上述動向顯然得益于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有力支撐。過去10多年間,互聯網相關業態實現了爆發式發展,受益于超大規模國內市場和先進的通信基礎設施,我國數字經濟在很多領域實現了領跑,既遇到了新產業發展中的難題,也積累了豐富經驗和技術實力。
還要看到,關注并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是服務業企業的顯著特征,本地化能力是企業真正“走出去”、成為全球公司的必經之路。因此,服務業企業國際化經營必須契合不同地區的具體需求和文化習俗,強化本地化能力建設。我國已經“出海”的這批服務業企業在海外市場開拓中始終堅持探索本地化經營路徑,眾多數字服務企業的國際化探索正成為世界服務貿易發展浪潮中的亮麗風景,不斷擴大我國服務貿易總量、優化貿易結構、提升中國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