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商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9-4-8 8:53
順豐仍然占據國內快遞一哥的寶座,但地位不如前幾年穩固了。
根據上市快遞公司發布的月度業績簡報和已經發布的2018年財報,在備受關注的包裹量和凈利潤這項數據,定位于中高端商務件的順豐,不僅在快遞業務量墊底,凈利潤也不再是木秀于林。
2018年順豐控股的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同比下降4.5%至45.56億元,而中通快遞2018年調整后凈利潤同比增長30.1%至42.01億元。
這不是順豐上市以來第一份凈利潤下滑的財報。2018年三季報,順豐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30.28億元,同比下降16.87%;而同期的中通,凈利潤為31.09億元。
在兩家公司上市之前的2016年,在凈利潤這一核心指標上,中通只能望順豐項背——2016年,順豐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41.8億元;中通經調整的凈利潤為21.65億元。中通用兩年的時間就逼近順豐。
新業務投入讓凈利承壓
順豐凈利潤承壓應該與其戰略有關。順豐控股董事長王衛曾表示,要將順豐打造成物流領域的“百貨公司”。
①2018年開啟的“買買買”模式。向綜合物流服務商轉型是快遞行業的普遍規律和方向。在本土快遞公司中,順豐無疑是動作最大和最快的那一個,2018年尤甚。這也是順豐給出的2018年凈利潤下滑的解釋。
運輸成本方面,加大了新業務運力投入;人工成本方面,拓展新業務增加了人員投入;場地租賃成本方面,拓展新業務增加了場地投入,場地租賃成本同比增幅高于營收同比增幅。
上述這些合作,還不算順豐在湖北鄂州建設機場,以及與怡亞通、東方嘉盛等八家供應鏈公司共建大數據公司等項目。
②轉型帶來的陣痛。順豐速運集團首席戰略官陳飛曾表示,順豐不斷加強科技和供應鏈行業解決方案能力,為成為一家科技驅動的綜合物流服務企業打好基礎。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算是后發的快遞市場。這給本土快遞企業的成長,提供了可借鑒的經驗和參考的模版。順豐在很多方面就能看到FedEx的影子——
順豐是國內唯數不多以直營為主的快遞公司;產品定位于中高端的商務件,國內最早自建機隊的民營快遞;國內最早籌建國際航空物流樞紐的民營快遞;與FedEx類似,從快遞業務起步,以并購的方式開啟多元化擴張之路,加快成長為綜合物流服務商的步伐。
正如我國經濟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一樣,轉型讓順豐不可避免地帶來了陣痛。2018年凈利潤下滑,再加市值的縮水,市場出現唱衰順豐之聲?此ロ権S的另一個“證據”是,快遞業務的市場占有率持續下滑,由2014年的11.53%縮減至2018年的7.63%。
順豐大舉擴張,不僅凈利潤出現下滑,還導致資產負債率上升和現金額減少。順豐控股2018年財報顯示,資產負債率為48.45%,較2017年的46.23%上升了2.22個百分點;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54.25億元,較去年下滑14.35%。
順豐在新業務的持續投入,不可避免地導致短期內資本支出和負債率的上升,凈利潤帶來一定的壓力,考驗著順豐的戰略定力。正如陳飛所說,“與標的公司的整合,能夠快速縮短這個學習過程,使順豐在很短時間內獲得了國際領先的供應鏈解決方案能力!
老大的位置今年或將易主?
僅憑全年凈利潤這一項指標就全盤否定順豐的盈利能力顯然有失偏頗,畢竟去年將大量的資金用于中長期的戰略投資,這在未來會為順豐構建起更高的競爭壁壘,營造更廣闊的市場空間。
但競爭對手的快速成長給順豐帶來的挑戰同樣不可小覷。
且不說順豐新業務持續投入增加的成本,其直營模式相對于通達系的加盟模式,在運營成本上并不具優勢。而中通凈利潤的大幅增長,與其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有關。
以單票成本為例,從2016年的1.56元/票降至2018年1.41元/票。單票成本降低了0.15元。2018年超85億的業務量,可轉化為中通超10億元的收益。
順豐想要在新的領域建立起,多年前在中高端快遞市場一樣的競爭優勢,勢必持續投入,這或將繼續拖凈利潤的后腿。2019年年初,順豐控股通過下屬公司在全球發行了約160億元債務融資產品。擬用這筆融資補充營運資金,償還銀行貸款及其他債務。
順著這個思路,2019年,通達系在快遞業務量和市占率上會進一步拉大與順豐的差距;在凈利潤方面,中通或將超越順豐,成為國內最賺錢的快遞公司成大概率事件。
順豐新“護城河”雛形漸成
順豐將自身的業務體系分為傳統業務和新業務兩大部分,時效業務和經濟業務屬于前者,快運業務、冷運及醫藥業務、同城即時物流和國際業務稱為新業務。
2018年財報顯示,傳統的時效和經濟業務實現營收737.6億元,占總收入的81.1%,同比下降5.19%。
傳統業務仍是主角,但順豐近年來持續投入的新業務不負眾望。2018年,順豐新業務收入達171.89億元,較上年同比增長75.93%,占整體營業收入的比重由上年的13.71%上升至18.9%。
其中,快運業務實現營收(不含稅,下同)80.5億元,同比增長83%;
冷運及醫藥業務營收達42.4億元,同比增長84.9%;
同城業務營收10億元,同比增長172.22%;
國際業務營業收入26.3億元,同比增長28.7%。
新業務的高歌猛進,使順豐新的“護城河”初見雛形。除了正確的戰略方向,這或是讓投資者對順豐未來保持樂觀的又一理由。
新賽道上的競爭者
在國內快遞市場迅猛發展的大部分時間里,順豐劍走“偏”鋒地選擇了直營模式和中高端市場的產品定位,讓其一騎絕塵。而在新賽道上,順豐并不孤獨,其它快遞公司同樣在奮步疾馳。
① 主動還是被動為之?順豐轉型的背后是,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和服務業升級換代下,市場要求物流企業能夠提供科技含量高的整體解決方案能力。
從某種角度來看,順豐2018年圍繞新業務領域的加速擴張,或許與其快遞業務受到競爭對手的挑戰有關。
一方面,行業整體增速的放緩。2013年至2016年,我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增速保持在50%以上,快遞收入增速保持在35%以上。
而到了2017年,這兩項數據均出現大幅跳水:快遞業務量增速28%;快遞收入增速也幾近腰斬,從2016年的43.5%降至24.7%。巧合的是,2017年2月順豐控股登陸了深交所。
另一方面,中高端市場也涌入了搶食者。隨著快遞行業市場增速和行業毛利率卻已經撞上天花板,長期以來幾乎被順豐獨占的中高端市場,也被競爭對手盯上了。
2018年10月圓通的“承諾達特快”正式對外發布。“承諾達特快”無論是時效還是價格,對標的就是順豐。京東也開放了個人快遞業務。
而且,隨著市場對快遞服務需求的天平從價格轉向質量,通達系對服務時效和服務品質愈發重視,相繼推出了“當日達”、“次日達”、“隔日達”等時效產品。
在服務質量方面,國家郵政局發布的2018年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順豐仍占據頭名,但中通快遞的公眾滿意度上升較為明顯。
加盟制快遞企業的直營化改革,以及在作業全流程的自動化、智能化水平提升,使通達系快遞企業服務質量收獲了更多好評。
國家郵政局發布的另一項數據——月度消費者申訴情況通告顯示,通達系正縮小與順豐的差距。以2018年12月為例,每百萬件業務量發生申訴問題的件數,順豐為0.25,中通為0.32,韻達和申通還低于順豐,分別為0.20和0.13。
②業務多元化的不只是順豐。在告別高速增長的國內快遞市場,通達系在繼續深挖電商物流這個存量市場的同時,也發展多元化業務,快步殺入大物流市場。
快運板塊,在順豐的新業務板塊中,快運是通達系交叉較多的領域。順豐2015年起正式推出快運產品,2018年3月,順豐控股收購廣東新邦物流有限公司業務,并建立“順心捷達”快運業務獨立品牌。
順豐控股2018年財報顯示,至2018年底,快運業務日均貨量近萬噸。就業務量而言,順豐在國內快遞企業中不是最高的。2018年百世快運的貨量達到543萬噸。
而起步晚于順豐的中通快運,用不到兩年的時間,日均貨量就突破萬噸大關。2018年中通快運全年完成貨量283.4萬噸,產值達16.1億元,比2017年翻了一番。
這只是順豐積極拓展的新業務受到通達系強有力挑戰的一個縮影。
國際板塊,最強有力的競爭力當屬圓通。通過資本輸出的方式,完成對先達國際控股的收購,并更名為圓通速遞國際。
這讓圓通在最短的時間內得到其遍布全球的網絡布局、干線運輸能力和關務能力,以及先達國際發展多年、經驗豐富的本土化管理及運營團隊,能夠快速構建國際化發展的網絡基礎、奠定海外競爭的先發優勢。
2018年中通通過“結盟”土耳其航空和太平洋航空,加快布局和開拓國際市場。在跨境物流方面,方正證券指出,中通秀驛2018年全年帶來了12.79億元的貨代收入,增長動力強勁。
物流行業未來的競爭在于生態圈之爭,顯然不僅是順豐,其它上市快遞公司正以主業為核心向上下游延伸,積極構建各自的生態板圖,向綜合物流服務商轉型。在這個成長空間更為廣闊的大物流領域,這種全方位的競爭剛剛開始,誰能勝出還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