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高鐵網 發布時間:2018-4-2 9:7
重慶自貿區掛牌一周年后,徹底打通了“一帶一路”與長江經濟帶“最后一公里”的制約,打造內陸開放高地取得顯著成果。通過鐵路、航空、水路和公路多式聯運,果園港已形成全線貫通的國際物流大通道,成為連接“一帶一路”名副其實的支點。
近年來,“一帶一路”建設讓鐵路、公路、水路三種傳統運輸模式間的聯系愈加緊密,小到家電百貨等日常用品,大到煤炭礦石等能源物資,運輸模式早已由傳統、單一走向組合式、多元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可以說:時間就是金錢,開展多式聯運不僅能夠大幅度壓縮時間,降低成本,提高運輸效率,對雙邊貿易的發展有一定的促進作用,更是對“一帶一路”的建設提供有力支持的表現。
多式聯運拉近區域距離。我國國土幅員遼闊,東西南北跨度較大;因此,采用多式聯運更適合“一帶一路”運輸形勢。在黑龍江的綏化,滿載糧食、飼料的集裝箱班列僅用22小時開赴鲅魚圈港口,轉海運一路南下前往山東、上海等地,運輸時長較以往縮短3天;在華中地區,東南沿海各地的集裝箱走水路抵達武漢陽邏港后轉鐵路直達成都,較全程水運縮短4-7天。多重運輸模式深得貨主和物流公司的肯定,其程度不亞于“每秒百米”的高鐵激情。
多式聯運提高產品競爭力。運輸行業有這樣一句名言: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時間的增加帶來的是運輸成本的增加,進而使得總物流成本上升,影響產品的市場競爭力;運輸效率的高低則直接影響客戶的滿意度,就像我們平時逛淘寶、點外賣那樣,下單后滿懷期待能夠早日收貨。降低運輸中的各種潛在風險,各種手續化繁為簡,節約總物流成本,這是多式聯運得天獨厚的優勢。
多式聯運助力“一帶一路”持續發力。目前全國已建成12個鐵路集裝箱中心站,8個內陸鐵路口岸,加快推進208個一、二級鐵路物流基地建設,全國70多個城市正在規劃建設一批具有多式聯運功能、口岸服務功能的內陸無水港,為貨物的中轉提供平臺與技術支持。從“一帶一路”戰略角度看,不僅提升了全國各個物流樞紐城市的地位,更是大大擴寬了“一帶一路”的運輸通道。
隨著我國貨運吞吐量、雙邊貿易額連年增長,多式聯運的探索和發展還需“更上一層樓”。以現有的“鐵水聯運”、“空鐵聯運”為根基,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應用多式聯運,這要求交通運輸部門不僅要轉變觀念和思想,認清形勢,更應完善現有基礎設施、裝備和技術,加強合作交流,打造出更多像果園港這樣的“國際運輸大通道”,那么,“一帶一路”的步伐才會走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