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東方網 發布時間:2018-4-2 9:7
3月27日,我國第一部專門針對快遞業的行政法規《快遞暫行條例》出臺,于2018年5月1日起施行!稐l例》針對用戶電子數據信息保護、快件丟失后如何索賠等問題進行了明確規定。《條例》的出臺填補了自2009年郵政法修訂以來的法律空缺。
近日,根據國家郵政局的快遞服務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消費者對快遞業務申訴的主要問題是快件延誤、服務態度差、泄露個人隱私、快件丟失及內件短少等,占快遞業務有效申訴量的85.4%?梢,快遞服務極不規范,亂象叢生,損害了消費者的合法權益。特別是,相關法律的滯后,為快遞行業出現快件延誤、丟失、損毀、內件短少、泄露個人隱私及服務態度差等不良現象埋下了禍根。因此,出臺《快遞暫行條例》,立法規范快遞行業,其必要性無須贅言。
不可否認,既快又安全,是快遞行業的服務底色。從快遞條例意見稿中可以看出,相關規定也突出了這一服務底色。至于要“快”,是快遞的本性,沒必要在條例中重申。但快遞安全,至關重要,因而成為條例中的“關鍵詞”。如“拋扔踩踏包裹最高罰5萬”,是為了保障快遞貨件的安全;而“泄露寄件人隱私最高罰10萬元”,則是為了保護用戶個人信息安全;特別是,條例規定“因快件發生延誤、丟失、損毀或者內件短少而造成用戶合法權益受到損害的,企業應當承擔連帶責任”,既保證了快遞貨件的安全,又維護了消費者的利益。
然而,快遞企業承擔連帶責任,具體賠償標準,應在條例中加以明確。過去,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郵政法》有關規定,“未保價的郵件丟失、損毀或者內件短少的,按照實際損失賠償,但最高賠償額不超過所收取資費的三倍。”這顯然是個霸王條款,條例應對相關法律條款進行修繕,取消一些為快遞企業免責的霸王條款,強化快遞行業的賠償責任,讓客戶承擔“零風險”。比如,不管郵件是否保價,快遞人員或快遞企業,均應按其價值進行全額賠償。
鑒于毒快遞、快遞爆炸事件頻發,快遞驗視制度,應成為條例中的重要條款,以此促進快遞行業服務提檔升級,更好地推動網購和快遞產業鏈的健康發展。同時,郵政部門應加強對國內快遞行業的監督管理,對快遞企業實行經營許可制度,提高準入門檻,讓快遞企業不敢懈怠任何消費者。再者,實行快遞實名制,在源頭上對快遞犯罪行為進行遏制,保證物品寄遞的安全性。特別是,強化安檢措施,利用技術手段驗貨,顯得十分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