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發布時間:2024-11-18 10:19
本報記者 李 冰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漫步故宮紫禁城、游覽頤和園昆明湖、品嘗北京烤鴨,外國網絡博主紛紛通過鏡頭記錄“來華旅行日記”。今年以來外籍人士來華旅游已成流量密碼,“city不city”(“時髦不時髦”)等中英混用的句式成網絡熱梗廣受中外網友喜愛,頻頻掀起傳播熱潮。從一組組鏡頭中可知,支付寶、微信、各家銀行App等手機應用為外國游客提供了極大便利,令他們對中國便捷高效的移動支付贊嘆不已。這也是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的一個生動實踐,彰顯出中國移動支付在全球的領先地位。
自去年以來,中國“免簽”朋友圈持續擴容,過境免簽政策落地實施,外籍人員踴躍來華。隨之而來的,外籍人士來華支付便利性問題,引發關注。作為數字鴻溝中的一個關鍵領域,這種“支付鴻溝”的確存在。所謂“支付鴻溝”,是指在支付服務領域中,不同群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化和不平衡現象,主要表現在??老年人、??外籍人士等客戶群體。
如今,政策調整和企業努力所帶來的改變正在發生,“支付鴻溝”正加速彌合。中央及地方頻頻出臺政策,持續優化外籍來華人員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去年12月份,國務院公布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監督管理條例》,這是中央金融工作會議后金融領域出臺的首部行政法規,今年3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在不斷完善法治建設的同時,中國人民銀行與有關部門和地方高效協同,完善多層次、多元化的支付服務體系,為外籍來華人員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務,如今已經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絲滑”支付服務
“圈粉”海外客人
“今天來店里消費的外國客人很多,上午就有來自日本、巴基斯坦、德國、荷蘭等國家的游客團來消費過。”走進北京前門大街楊梅斜街胡同的文化藝術工作坊“乾坤空間”,正在忙碌的店面主管張健對《證券日報》記者說。
“相比刷卡,目前外籍人士使用移動支付的更多,支付成功后他們往往很興奮。”張健表示,現在店里已經開通全幣種的移動支付渠道,這對他們經營助益很大,便捷性和成功率越高,就會越容易促成交易。
記者注意到,收銀臺旁邊就有提示海外游客可選用支付寶付款的英文提示牌。在提示牌上還附有下載支付寶的二維碼及注冊和支付教程,流程簡單方便理解。據張健講述,此前支付寶、微信支付的工作人員都來給店員培訓過。“我們與工作人員都加了聯系方式,有問題可以很快得到解決。”
在北京前門大街,記者遇到外國游客杰克(化名)。他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使用移動支付非常方便。第一站來北京他感覺選對了,初次體驗移動支付的便捷性,讓他倍感興奮:“真的太神奇了。”這天,他還吃了北京烤鴨、逛了北京坊、喝了豆汁兒,他認為一部手機就可以暢游中國,這讓他覺得“很酷”。
對于記者提出的外國游客支付是否便捷的問題,杰克說:“我提前做了功課,知道在中國大家都使用支付寶或微信,所以來中國之前就已經下載注冊并綁定好了信用卡,目前所有的支付感覺都很好,很‘絲滑’!”
與杰克感受相同,21歲的坦桑尼亞00后客商塔內,是第一次參加廣交會,在境外來賓支付服務咨詢臺,志愿者教會了他如何使用移動支付。“超九成來咨詢的國際展商,都希望能入鄉隨俗,‘一部手機游中國’”。廣交會上某服務臺的負責人伍結玲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數字化的跨境支付方式,可成為迎接四海賓客的國際語言。”螞蟻集團總裁兼首席財務官韓歆毅表示,便利的支付體驗、友好的營商環境,能提升入境賓客的消費滿意度。2024年上半年,入境賓客通過螞蟻集團“外卡內綁”“外包內用”掃支付寶二維碼消費金額同比增長8倍。
“自2023年7月份以來,微信支付累計已為數百萬外籍來華人士提供服務,交易筆數和交易金額保持高增長趨勢,今年9月份相比去年7月份,交易筆數增長超4倍,交易金額增長近3倍。”微信支付相關負責人告訴《證券日報》記者。
以支付小切口
推動服務大提升
事實上,上述“海外客”僅是眾多外籍人士來華支付便利體驗的一個縮影。2023年以來,中國免簽“朋友圈”不斷擴容,伴隨著中外人員往來進一步密切,外籍人員來華支付便利化問題也越發被重視。今年2月份,“老外在中國有錢難花”話題登上微博熱搜,該話題獲得1億的閱讀量和11萬的互動量,引發多方探討。
2024年3月份,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的意見》,要求“各地區、各有關單位要切實提高政治站位,建立健全工作機制,細化工作任務,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支付服務,有效滿足老年人、外籍來華人員等群體支付服務需求。”
隨后,多地因地制宜出臺工作實施方案,對優化支付服務工作做出制度安排。6月份,中國支付清算協會倡議相關機構立足便利外籍來華人員消費支付,會同成員單位做好外卡收單服務費率優惠實施工作,降低外卡受理成本,提升商戶受理外卡的積極性。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疊加多地商業銀行、清算機構、支付機構等支付服務主體積極響應,推動各項優化措施落到實處,且成效顯著。
中國人民銀行數據顯示,據主要銀行卡組織統計,2024年6月份,境外銀行卡支付161萬筆,金額29億元,交易量較2月份基本翻番;移動支付方面,外籍來華人員使用移動支付的意愿大幅提高。2024年上半年,超500萬入境人員使用移動支付,同比增長4倍;交易9000多萬筆,金額140多億元,均同比增長7倍。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當前機構端在政策推動下,結合市場需求不斷創新和完善支付服務,主要呈現以下幾個發展趨勢:一是銀行業金融機構和支付平臺在不斷優化跨境支付服務方面取得了積極進展。二是部分支付機構推出多元化支付渠道,并加強與全球主流支付平臺合作,進一步拓展支付場景和支付方式的多樣性。三是數字人民幣的推廣使得外籍人士在使用國內金融服務時更加便捷。”
讓支付“不見外”
需兼顧可持續性和便利性
在政策推動和多方合力下,外國人來華支付便利度不斷提升,并持續帶動“中國游”的火爆。隨著入境游市場的熱度持續攀升,不少受訪者認為,優化支付便利性的線上移動端已經較為成熟,但在線下受理外卡POS機具端仍有努力空間。
“線下受理端,支付機構首先要成為國際卡組織的會員機構;其次,要進行一整套的系統建設,包括清結算系統、風控系統等,并且實現與國際卡組織的網絡連接;最后,要對商戶終端設備進行升級改造,包括硬件設備功能的更新,以及軟件系統的更新,機構端的一系列適配仍需要時間及成本。”移卡公司相關人士告訴《證券日報》記者,移卡近年來一直在積極推動與國際卡組織的合作,推動公司旗下數百萬商戶開通境外卡的受理工作。
另外,嘉聯支付正加快推進外卡受理環境建設,并投入專項資金補貼,幫助商戶降低受理外卡的成本,提升普及效率。嘉聯支付相關負責人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目前該公司存量商戶的POS收款終端在功能上已支持受理多種外卡交易服務,可最大限度滿足境外人員的支付需求。
那么下一步優化支付便利性還有哪些優化的空間?機構端未來如何提升服務精準度和有效性?
杜陽認為:“盡管線上移動支付已取得巨大進展,但與此相比,外籍人士在線下使用外卡支付時仍面臨一些挑戰和難題:一是外卡受理規則的適應性問題。例如,不同國際卡組織的支付規則、費率結構、結算幣種等存在差異。二是手續費和成本問題。相比于國內銀行卡支付,外卡支付通常面臨較高的手續費。三是POS設備的兼容性問題。”
“對金融機構而言,需要充分考慮外籍來華人員更習慣使用現金、刷卡支付的情況,做好現金投放、POS機的布設等,多舉措讓支付不‘見外’,需兼顧可持續性和便利性,線下外卡支付的便利性關鍵在于要形成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商業模式。此外,國內機構不僅要關注支付服務的便利性,還要有效防控風險。”中國郵政儲蓄銀行研究員婁飛鵬對《證券日報》記者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