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24-8-29 9:40
一面是院士、專家、學者就熱點話題進行深度探討,一面是數千名青少年選手在多個賽項中展開激烈角逐……日前在京舉行的2024中國自動化與人工智能教育大會上,理論與實踐的探索相輔相成,共同探尋人工智能時代人才培養的新方向,為打造教育新生態打開新思路。
實現科學與動手的結合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科學研究不斷突破人類認知的邊界,技術創新進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躍期,人工智能等一批前沿科技集中涌現,引發鏈式變革。如何培養適應新形勢的新質人才,探索中國式現代化教育之路,引發各界廣泛關注。而這也是以“智引教育未來,創領新質生產”為主題的2024中國自動化與人工智能教育大會引發100萬人次線上“圍觀”的根由。
據主辦方中國自動化學會介紹,為期兩天的大會除了五場大會報告、一場高峰對話外,還組織了7場平行論壇,邀請近50位專家學者圍繞自動化和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趨勢與策略、智能教育與教育均衡發展新模式等議題展開討論,吸引了來自學術界、產業界、教育界共計500余名業內人士現場參會。
不僅如此,大會同期開展的2023-2024學年全國青少年勞動技能與智能設計大賽全國決賽也是“人氣爆棚”。據介紹,此次大賽吸引了全國11萬余名選手參賽,經過初賽、省賽層層選拔,最終有9000余名參賽選手入圍全國決賽。
比賽現場,小選手有的從零部件打磨開始組裝可編程越障的卡車,有的精準操控無人機,有的熟練了解各種中藥材特性并且精準稱重……既有傳統技藝與高端科技的創新融合,也有前沿科技與尖端技術的創新實踐,此次大賽共設有機械設計、超級工匠、智能家居等13個賽項,小選手們在各樣挑戰中展開激烈角逐。
“通過勞動技能的培養和智能設計的實踐,讓同學們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去實現科學與動手之間的結合。”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自動化學會理事長鄭南寧在現場表示,并鼓勵同學們天馬行空地思考,放飛思維,打破約定俗成的固有學科觀念。
探索新質人才培養模式
“2023年OpenAI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產品ChatGPT火遍全球之后,人們已經充分認識到人機共治時代即將到來,社會和勞動力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發生巨大的變化,傳統教育模式受到強烈的挑戰,各國政府、企業和社會組織都積極采取行動,學校和社會教育協同實踐,塑造未來學習生態和新質人才培養模式。”中國科協青少年科技中心主任、中國青少年科技教育工作者協會常務副理事長辛兵在大會主旨發言中表示。
鄭南寧院士也認為,人工智能技術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改變著世界,人類社會的每一個領域都因其而煥發生機。然而,技術進步在帶來機遇的同時,也帶來諸多挑戰和不確定性,要應對這些挑戰,關鍵在于培養一大批具備智慧與創新能力的人才。創新來源于創造力的培育,把想象與創造融入到勞動技能培養中,才能真正培養出未來的卓越工程師和科學家。
“人工智能正在打造未來教育的新形態。”中國工程院院士、同濟大學校長鄭慶華表示,教育過去一直采用師生之間的二元結構,如今在人工智能的作用下,已經從二元結構演化成師、機、生三元結構。因此,未來教育核心的特點就是師、機、生互教互學,虛實一體、個性伴隨,以人機協同的新智商超越人類自身的局限性,已經成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最本質的功能。
在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百度首席技術官王海峰看來,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正在掀起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大模型技術通用、能力全面,為通用人工智能帶來曙光。智能時代的人才培養,需要基于自主技術體系和工程平臺,通過產學研合作的方式,培養具備基礎理論素養、工程實踐能力和AI原生思維的復合型人工智能人才,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潛在風險亟待高度重視
“在推進人工智能賦能教育的同時,一定要高度重視有可能帶來的潛在風險,例如,數據隱私和安全、教育資源不平等、過度依賴AI、缺乏情感支持、人際交往能力減弱等問題。”鄭南寧院士指出,因此,把人類的訴求、生命的意義、文化和心理的需求和人工智能技術結合起來,使教育成為一個可追溯、可視和可計算的過程,培養學生輕松使用和駕馭人工智能的創造力,是應對智能時代必須有的教育觀。
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研究院院長劉聰認為,大模型的“智能涌現”推動了AI技術階躍,也引發了國內外大模型發展浪潮,但通用大模型的發展仍面臨諸多技術挑戰,例如,大模型的可信可解釋問題、端到端等新框架推廣性問題、大模型個性化“最后一公里”問題、支撐大模型的算力集群建設問題等。在人才方面,通用人工智能人才培養需求加大,帶來復合型創新人才緊缺等問題。
科大訊飛教育方面有關負責人還告訴記者,在AI人才培養方面,科大訊飛主要通過橫向課題合作、共建平臺合作、培養計劃等模式,聯合高校進行人才培養。目前,科大訊飛已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同濟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通過橫向課題的方式開展合作,研究課題涉及智能語音語言、腦科學、教育大數據等多項前瞻技術研究;與20余所國內外知名科研單位成立緊密型聯合實驗室,例如,與清華大學共建醫療語言處理技術聯合研究中心(清華-訊飛聯合實驗室),與哈爾濱工業大學共建語言認知計算聯合實驗室等;通過大學生星火營計劃,加快培養通用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創業人才,并且已經與包含C9在內的首批22所全國頂尖高校達成合作。
“教育是一個緩慢、優雅而美妙的過程,它應該是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教育不是注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打開一扇門。”鄭南寧院士表示,無論AI賦能教育發展到何等程度,都無法替代師生之間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啟迪,教師的師德師風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塑造方面影響尤為突出。即使在未來,師生面對面的交流、師德師風依然是教育活動中不可替代的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