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23-11-20 9:51
從初創時僅有的兩個項目,到承擔起18個重大鐵路項目,建設里程近1500公里,總投資約3000億元……近年來,重慶“米”字型高鐵網建設全面鋪開,實質性開工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渝萬、渝西高鐵萬州至樊噲段、成渝中線、渝西高鐵重慶至安康段、渝昆、成達萬7條高鐵,重慶“米”字型高鐵網逐漸串珠成線、織線成網。
自成立以來,重慶鐵路投資集團切實履行重慶市鐵路建設企業主體責任,做重慶鐵路建設“加速器”,助力重慶“米”字型高鐵網建設按下“快進鍵”,為重慶鐵路事業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
創新“路市合作”模式 聚力打通交通“大動脈”
由于特殊的地形地貌,交通一直以來都是制約重慶提升城市發展能級的短板,尤其高速度、大運力的高鐵網尚未成型,制約了重慶發展潛力的釋放。為補齊短板,2018年,重慶啟動高鐵建設五年行動,明確構建重慶至成都、蘭州、西安、鄭州、武漢、長沙、貴陽、昆明8個方向的“米”字型高鐵網。
一條條鐵路在重慶境內延伸,一個個項目在巴渝大地落地生根。為了適應國家和重慶鐵路建設發展的新形勢和新任務要求,重慶市政府和國家鐵路集團積極謀劃、大力推進,創新性地合資組建了重慶鐵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并于2019年11月18日正式掛牌成立。
“重慶鐵路投資集團的組建,改變了重慶鐵路建設單純依靠市場的發展模式,實現了政府、市場、企業協同發力。”重慶鐵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汪欽琳對初創情形歷歷在目,也倍感責任重大。
重慶鐵路投資集團成立后,承擔起重慶市鐵路建設企業主體責任,擔任路市合資、重慶市控股鐵路項目的業主和參股鐵路項目重慶方出資實際管理人。這也標志著重慶鐵路項目有了建設運營、投融資、資產管理和綜合開發的大平臺。
平臺搭建起來,重慶鐵路建設的藍圖更加清晰。四年時間,重慶鐵路投資集團交出的成績單令人矚目:
——從零開始、從無到有,實現了跨越式發展。集團從成立之初僅負責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萬州新田港鐵路集疏運中心兩個項目建設。現如今,集團已承擔起18個重大鐵路項目,里程近1500公里,總投資約3000億元,累計完成投資600多億元。
——鐵路樞紐建設“加速跑”,創造“重鐵集團速度”。重慶東站站房及CTC綜合交通換乘中心實現全面封頂,預計今年底將完成主體結構工程,有望2025年與渝湘高鐵重慶至黔江段同步建成投用。重慶站站房及配套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前期各項工作加快推進,有望實現年內開工建設。
——“米”字型高鐵網逐漸串珠成線,織線成網。在重慶鐵路投資集團等一批交通人的共同奮斗下,國家“八縱八橫”主通道中的“三縱兩橫”在重慶交匯,重慶“米”字型高鐵網初顯雛形、加速“拼圖”,建成重慶“米”字型高鐵網、國家綜合性鐵路樞紐的目標實現在望。
“這些在建鐵路項目完工后,將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交通一體化發展和互聯互通提供堅實保障,對渝東北、渝東南地區加快融入雙城經濟圈和國家高鐵網具有重要意義。”重慶鐵路投資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
探索“站城景”融合 引領行業發展新趨勢
隨著城市更新過程的日漸深入,擁有集約化、人性化等特點的站城融合模式正在成為引領鐵路綜合交通樞紐發展的新趨勢。四年來,重慶鐵路投資集團不僅在技術創新上著力深耕,也在站城融合方面進行著積極探索。
重慶東站是重慶首座以站城融合思路建設的新興高鐵樞紐,在建設理念、站房設計、配套設施建設等方面充分考慮與周邊地區規劃協調、深度融合。
“重慶是典型的山城,起伏的地形對交通建設是一項挑戰,但在重慶東站,自然高差卻成為設計創新的特色和優勢。”汪欽琳介紹,重慶東站巧妙地利用了站場和站房的自然高差,設計了橋上橋下建筑結構融為一體的立體綜合交通樞紐,大大縮短了旅客的步行距離和換乘時間,集約節約土地約315畝。
為了最大限度融入城市景觀,重慶東站還在外形設計上融入了黃桷樹這一城市元素,站房以“山水千里、黃桷參天”為主題,具有代表意義。
同樣的思路也體現在重慶站的改造中。汪欽琳透露,在重慶站的改造中,重慶鐵路投資集團將采用綠色設計,降低能耗,營造溫馨舒適的候車環境。運用智慧城市、智能建筑手段,實施人臉識別,為旅客提供高效便捷服務,打造數字化車站;在車站雨棚上設計花園,多維度覆綠,實現站、城、景融合。
鐵路與市內交通無縫銜接,也是重慶鐵路投資集團推進站城融合的重要場景。
汪欽琳說,以重慶東站為例,橋上三層為鐵路站房,橋下五層布置公交、長途、軌道等樞紐配套,出站旅客從換乘中心至各類交通基本實現5分鐘內換乘。同時,樞紐中心還能連接山城步道、跨線步道、空中連廊等步行通道,形成24小時開放的城市慢行系統。
據了解,2022年,重慶鐵路投資集團成功獲批成立重慶市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目前正對重慶東站鐵路綜合交通樞紐數字化智能化、渝湘高鐵重慶站至重慶東站長江隧道等重大鐵路工程開展科技攻關,既為智慧化轉型助力,又為重慶“近悅遠來”的人才生態兜底。
拓展“鐵路+旅游” 挖掘城市發展新機遇
1952年建成通車的成渝鐵路是新中國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條鐵路,曾在推動沿線居民出行和生產生活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重慶“米”字型高鐵的規劃建設,成渝鐵路的客運、貨運功能逐步減弱。
如何讓成渝鐵路“重返青春”?重慶鐵路投資集團給出了答案——將重慶站至江津站段改造為城市鐵路,并在改造中激活和鏈接沿線旅游資源,將其打造成一條精品觀光旅游鐵路線,既有效填補重慶旅游鐵路的空白,也讓成渝鐵路更好地融入市民生活。
在成渝鐵路銅罐驛站重慶端,一座全長僅77.1米的石砌結構大橋——袁家溪橋屹立在鐵路線上。這是成渝鐵路眾多老橋中極具代表性的一座,無論建設的材質還是孔跨樣式,都具有厚重的年代感,經過日常保養維護,大橋依然狀態良好。
“為保留歷史文脈,在改造工程中,我們并沒有將其拆除,而是考慮在既有線路旁新建一座袁家溪左線大橋。”汪欽琳介紹,改造工程本著保護歷史、傳承歷史的原則,最大限度保留成渝鐵路原有風貌,僅對既有路基、橋梁、隧道的病害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整治。
此次改造,重慶鐵路投資集團將融合鐵路文化、地域文化、建筑藝術,既做到“合而不同、全線一家”,又體現“一站一風景、站站有特色”。
為此,重慶站至江津站段全線將按照溯源“星星之火”、傳承“紅色基因”、融合“人文情懷”、綻放“百里畫廊”等主題主線,在每一個站點表現一個主題,圍繞紅色基因、開路先鋒、精神家園等主題,共同講述成渝鐵路歷史故事,共同構筑“流動的鐵路博物館”和“紅色文化傳承展示長廊”。
“傳承歷史文脈,保留記憶鄉愁,這是成渝鐵路改造的一大亮點。”汪欽琳說,改造工程將圍繞成渝鐵路設計、建設的歷史,以及沿線龍鳳寺、工業博物館、馬桑溪古鎮、銅罐驛古鎮等44處工業、旅游文化,全方位提升成渝鐵路重慶站至江津站段的文化主題,升華鐵路與城市共生共榮的互聯關系,既提升“外在顏值”,也增強“內在氣質”。
不僅如此,重慶站至江津站段增建二線建成后,每天可開行列車105對,發車頻率3分鐘,平均站間距縮短至4公里左右,可覆蓋人口約127萬,將充分發揮市域鐵路公交化功能,開行公交化和旅游化列車,成為沿線市民出行的重要交通方式之一。
人享其行,物暢其流。鐵路項目建設不僅將打通經濟動脈、實現富民夢想,還將提升城市品質,添彩美好生活。在汪欽琳看來,四年的發展僅僅是開始,當前正是重慶鐵路發展的關鍵時期,重慶鐵路投資集團將認真落實重慶市委、市政府部署的各項目標任務,全力以赴抓在建促放量、抓前期搶開工,為重慶鐵路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