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參考報 發布時間:2023-10-30 9:27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制造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新工業革命時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正重塑著全球產業鏈、價值鏈和供應鏈,智能制造、綠色制造、服務型制造等正在成為繼機械化制造、標準化制造、自動化制造之后的新型制造方式。以“數字化+智能化”為核心的數智化轉型,已成為促進產業鏈、供應鏈高效協同和資源優化配置的有效手段,是賦能制造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也是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方向。
數智化轉型是“數字化發展+智能化升級”,是數字技術發展到人工智能技術更高階段的產物,是數字化發展中大數據分析和處理與智能化過程中的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智能技術的融合與應用。制造業數智化轉型的過程,就是應用“5G+工業互聯網”、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制造縱向集成、橫向集成、端到端集成的基礎上,推進企業內部、企業與相關合作企業之間、企業與顧客之間以及價值網絡中不同企業之間,基于數據要素和數字技術的合作、協同與共享,通過數字化與智能化的深度融合提升制造業智慧化、數字化、網絡化水平的過程。通過數智化轉型推動制造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是形成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實現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
以數智化轉型
推動制造業節能減碳
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產業、數字社會、數字政府和數字民生,以數智化轉型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生態治理方式變革。應用新一代信息技術,通過先進通信技術、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工藝流程,優化能源調度和精準實施梯級利用,可在促進工業節能減碳上展現出巨大潛力。數字經濟時代,制造業企業主動擁抱數字技術,加快數智化轉型,能夠有效促進制造業企業綠色技術創新和生產模式變革,通過提高碳排放效率實現“數字減碳”。數字技術向制造業領域滲透并實現融合,可以改善制造業企業生產過程中的要素比例,使得制造業企業提高對要素資源的使用效率和全要素生產率實現節能減排。集成應用智能傳感、大數據和區塊鏈等數字技術,有助于實現生產全流程碳排放追蹤、分析、核算和交易,倒逼制造業企業優化產品生產流程、提升生產過程管理的精準性從而降低污染排放。
以數智化轉型
推動制造業結構調整
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和服務體系,提高綠色低碳產業在經濟總量中的比重,推進產業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建設具有完整性、先進性、安全性的現代化產業體系。首先要加快推動數字技術與傳統制造業的融合發展,構建數字技術共享平臺,大力發展智能制造和綠色制造,利用新一代數字技術驅動傳統制造業的綠色轉型。發揮數字技術對傳統制造業發展的放大、疊加、倍增作用,推動制造業企業由高投入、高耗能和低附加值的傳統生產模式向低投入、低排放和高附加值的先進生產模式轉變,通過向服務業延伸促進產業結構升級,催生新產業、新業態和新模式,不斷提升制造業企業的品種引領力、品質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同時,圍繞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打造低碳轉型效果明顯的先進制造業集群,建立綠色低碳的數字化生態系統,以數字化引領綠色化,以綠色化帶動數字化,推動制造業結構調整。
以數智化轉型
推動制造業生態化發展
以數據為關鍵要素驅動制造業數智化轉型,通過數字業務發揮生態圈創新潛能,能夠推動制造業生態化發展。在數智化轉型過程中,要以生態平衡、經濟增長、社會和諧、民生改善為主要目標,從研發投入、生產制造、經營銷售和組織管理等環節出發,在自然系統承載能力內對生產制造的全流程進行生態化改造,引入環境友好型的新技術、新工藝和新設備,對特定區域空間內的產業系統、生態系統和社會系統進行系統化的融合、協調和優化。推動生態要素向生產要素、生態資源向生產資源、生態財富向資本財富轉變,通過各類資源循環利用、高效利用和充分利用,消除資源浪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在實現產出增加和利潤增長的同時保持良好的生態環境,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協同進步,促進生態與產業、生態與經濟、生態與社會之間的良性循環發展。建設一批企業級工業互聯網平臺和工業互聯網體驗中心、推廣中心,推動數字生態與產業生態融合發展。推動平臺匯聚工業大數據、工業APP和數字化轉型解決方案等資源,推進平臺生態體系賦能行業和區域數字化轉型,打造貫穿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資金鏈的新型制造業生態系統。
以數智化轉型
提升產業鏈韌性和現代化水平
通過數智化轉型補齊產業鏈短板,突出抓好強鏈延鏈,推動產業鏈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打造具有戰略性和全局性的產業鏈,提升產業鏈完整性和綜合競爭力。推進數字技術與制造業深度融合,加強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布局應用,加快關鍵芯片、基礎零部件、基礎材料、基礎軟件等工業基礎領域的自主化進程,提升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支持“鏈主”企業、重點平臺等結合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共性需求打造數字化平臺,以數據要素流通應用為核心,促進上下游產能共享、供應鏈互通。支持汽車、機械、電子、紡織、通信等行業龍頭企業,在供應鏈整合、創新低碳管理等關鍵領域發揮引領作用,將綠色低碳理念貫穿于產品設計、原料采購、生產、運輸、儲存、使用、回收處理的全過程,加快推進構建統一的綠色產品認證與標識體系,推動供應鏈全鏈條綠色低碳發展。推動中小型制造企業“上云用平臺”,推廣大中小融通創新模式,有效支撐產業鏈、供應鏈補鏈固鏈強鏈,加快發展數字化管理、平臺化設計、個性化定制、網絡化協同、服務化延伸,提升制造業產業鏈現代化水平。
以數智化轉型
推動制造業提質增效
以智能制造為核心、以數據驅動為基礎,應用數字化工廠、工業物聯網、智能機器人等模式和手段突破生產制造中的瓶頸制約問題,提升制造企業能源利用技術和生產工藝,推動綠色技術的智能化改造,催生綠色產品設計系統、綠色制造決策系統、綠色產品回收系統等數智化綠色生產平臺,助推制造業在綠色低碳轉型升級中實現提質增效。利用數字技術提升生產制造環節的自感知、自學習、自決策、自執行、自適應能力,對生產現場“人機料法環”多源異構數據的全面采集和深度分析,發現并消除導致效率瓶頸與產品缺陷的深層次原因,減少制造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實現提質增效和降本降耗。統籌協調國內外先進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提供商、智能裝備制造商、工業軟件開發商等優勢資源,建立面向制造業智能化轉型的專業服務平臺,為智能化轉型企業提供技術咨詢、人員培訓、資源共享等支持,完善協同制造、定制化服務、供應鏈管理等領域的公共服務,賦能制造業企業由“制造”向“智造”轉型升級,提升制造業企業盈利能力。
以數智化轉型
增強制造業企業創新能力
在數字經濟時代背景下,數智化轉型將引導企業聚焦新科技、新產品、新業態,運用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實現對要素投入的生產特征數據的采集、整合與分析,有效解決信息碎片化、不對稱等問題,為科學生產決策奠定基礎,促使企業生產活動由經驗驅動向數據驅動轉變,從而提高企業創新能力。發揮數字經濟的高滲透性、高附加性、高帶動性、高融合性等特點,統籌技術創新的方向和領域,形成前沿技術研究、應用基礎研究、顛覆性技術研究、技術開發與轉化相配套的梯次研發體系。推動綠色科技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加快培育多種創新主體,加強綠色科技創新人才培養。通過數據的共享和有效利用,對產品制造、設計研發、工藝流程和資源利用等環節進行優化和重組,推動生產和污染治理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降低企業邊際創新成本并實現技術溢出,提升企業創新回報,為綠色創新提供技術支撐。鼓勵電信企業、信息服務企業和工業企業加強合作,利用工業互聯網、大數據等技術,統籌共享低碳信息基礎數據和工業大數據資源,為生產流程再造、跨行業耦合、跨區域協同、跨領域配給等提供數據支撐,共同打造以數據為核心生產要素的創新生態。
(作者余東華 系山東大學經濟學院教授,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評估指標、發展規律與路徑選擇研究”的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