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科技日報 發布時間:2022-10-24 9:46
在福建省福州市閩侯縣大湖鄉的1000千伏特高壓榕城變電站,三臺無人機和地面智能巡檢機器人協同進行自主巡檢。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攝
十年來,福建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通過發起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共建“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聯合基金”、閩臺科技合作基地,建設福建省創新實驗室,打造有福建特色的戰略科技力量等,匯聚海內外頂尖研發團隊,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攻關,不斷激發源頭創新活力,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優勢。
◎本報記者 謝開飛 通 訊 員 高 凌 許曉鳳
10月13日,匯集全球30多個國家、70余所高校及科研院所、數百名優秀科學家的海洋負排放(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啟動前期工作座談會在線上召開。
積極提出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是黨中央國務院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廈門大學教授焦念志領銜發起并主導的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實現了重大理論創新和技術突破,并通過推出中國領銜制定的海洋負排放標準體系,為實現中國乃至世界碳中和目標貢獻了智慧和力量。
這是福建積極打造開放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創新高地的一個縮影。
“十年來,福建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通過發起并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共建‘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聯合基金’、閩臺科技合作基地,建設福建省創新實驗室,打造有福建特色的戰略科技力量等,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攻關,不斷激活源頭創新活力,培育高質量發展新優勢。”福建省科技廳廳長陳秋立說。
發力全球“競技場”,“福建造”硬核成果出圈
從瀕臨破產的小企業成長為全球光學鏡頭重要制造商,福建福光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全球首創大口徑大視場透射式天文觀測鏡頭,成為“神舟”“嫦娥”等國家重大航天探測器的“眼睛”;于2011年成立的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率先攻克“新一代高比能快充鋰離子電池技術”,改寫了動力電池產業格局,亮相“奮進新時代”主題成就展……
這十年,福建省委省政府始終將科技創新擺在全省發展的核心位置,如在全國率先出臺首個省級“硬核”措施破除“唯論文”;探索科技任務懸賞、事業編制池等方式,集聚、吸引高端科技人才;出臺推進創新驅動發展、企業研發經費分段補助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導科技企業對標全球創新賽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發力。這一系列舉措使得全國首套紫外光催化復合消殺機、全國首套工業級電子束冷鏈病毒消殺設備等創新成果紛紛涌現,展現了科技自立自強的福建力量。
據最新統計,2021年,福建省高新技術產業化效益指數位列全國第4位,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指數、科技創新環境指數均居全國第9位。
組建“大兵團”,打造福建特色的戰略科技力量
清源創新實驗室(中國福建化學工程科學與技術創新實驗室)自組建以來捷報頻傳:福州大學江莉龍團隊聯合北京三聚環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江蘇禾友化工有限公司等,開發并集成出以煤為原料的“梯級變換制氫—鐵串釕氨合成”合成氨成套技術,此舉打破了國外20多年的技術壟斷,有望撬動上千億元的氨產業發展;福州大學侯琳熙團隊與企業聯合開發“水基清洗液項目”并實現產業化,產品相關性能超越國外同類產品,打造了國內最大的液晶清洗液廠家……
清源創新實驗室是福建省首批組建的4家省創新實驗室之一。福建省委省政府把建設省創新實驗室作為打造戰略科技力量的重大舉措,對標國家重大科技創新基地創建標準,積極探索“大科研”、組建“大兵團”,在能源材料、光電信息和綠色石化等戰略性新興領域建設若干個高水平實驗室,使之成為匯聚高端創新人才、催生重大科技創新、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創新高地。
“清源創新實驗室采取‘校地+央企’建設模式,由泉州市政府、福州大學、中化泉州石化有限公司三方共建,匯聚了多個高水平科研團隊,聚焦化學工程學科前沿,面向國家化工產業戰略需求和全省11個千億產業集群發展需求,為全省石化主導產業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堅實基礎。”清源創新實驗室、福州大學相關負責人表示。
十年來,福建聚焦主導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和區域特色重點產業,加快謀劃、建設一批各具特色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推動全省創新能力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如發揮福廈泉國家自創區的先行先試優勢,推動福州建設中國東南(福建)科學城、廈門建設未來科學城、泉州建設時空科創基地,沿福廈泉軸線打造科技創新走廊;推動建設若干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發展新型研發機構等。
目前,福建在高質量推進光電信息、能源材料、化學工程、能源器件4家福建省創新實驗室的基礎上,啟動建設生物制品、柔性電子福建省創新實驗室;全省已引進22個重大研發機構,擁有國家重點實驗室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76個、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27家、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36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204家。
探索融合發展新路,構建匯集全球創新資源格局
福建農林大學林文雄團隊攜手臺灣中國醫藥大學科研人員,研發了微生物功能菌肥,構建了太子參連作障礙防控技術體系,已示范推廣2.9萬畝;福建醫科大學盧坤平教授與臺灣陽明大學等學校的科研人員合作,聯合開展脯氨酰順反異構酶Pin1在肝癌發生、發展和治療中的分子機制研究……這些科技“聯姻”都得益于“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聯合基金”的一臂之力。
2012年,福建創新基礎研究經費投入機制,福建省政府聯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設立“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聯合基金”,雙方每年各投入經費2500萬元,共5000萬元。依托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這一國家級平臺,“促進海峽兩岸科技合作聯合基金”把福建及臺灣的基礎研究納入國家整體框架,吸引和聚集了海峽兩岸的科研力量,圍繞海峽兩岸共同關心的重大科學問題和關鍵技術問題進行攻關,有力推動了海峽兩岸原始創新能力的提升。如今,該基金已累計立項資助了158個項目,資助經費逾4億元,吸引了來自臺灣大學、臺灣工業技術研究院等100多位我國臺灣地區的科研人員參與研究。
與此同時,福建以國際化視野匯聚國內外科技資源,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開放總體布局,深化“一帶一路”科技創新合作,布局建設19家省“一帶一路”對外合作科技創新平臺,加強聯合實驗室建設,吸引更多國內外優質項目成果在福建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陳秋立表示,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抓創新不問‘出身’”的殷殷囑托,把握“十四五”科技自立自強總目標,加快實施高新技術企業“雙倍增”和龍頭企業“培優扶強”專項行動,積極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創新驅動發展試驗等重大舉措,集全球創新資源為福建所用,讓更多科技“小巨人”企業、專精特新企業脫穎而出,構建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協同的創新聯合體,打好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戰,全方位推進福建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