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 發布時間:2022-6-23 9:39
中國經濟網北京6月21日訊(記者 劉瀟瀟)近年來,作為世界智能大會的永久展示基地,中新天津生態城在全面實施“生態城市升級版”和“智慧城市創新版”雙輪驅動發展戰略的同時,充分踐行共同締造理念,瞄準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領域新風向、新機遇,注重將智能科技產業與民生服務相結合,促進產業“實時”升級。
2021年8月,生態城聯合阿里巴巴集團共同建設的新型電商經濟孵化平臺——中新樂淘直播基地正式落戶生態城。近一年來,該基地將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從“育人、供貨、建場”三方面,突出“產業集群+跨境電商”“專業市場+跨境電商”的特色,不斷創造新消費形態,助力生態城智慧城市建設和智能科技產業發展。
以“人”為本
打造新型直播創業人才培育陣地
一年來,中新樂淘直播基地持續探索建立以創業教育為入口、產業運營為核心、數字化技術為支撐的“直播化、數字化、產業化”教育發展新模式,為生態城“直播經濟”引入專項人才、注入新鮮血液,打造新型人才培育陣地。
2022年4月,由基地主辦、中國電子商會直播與短視頻專委會授權的首屆“直播創業大賽”正式啟動。基地以此次賽事為橋梁,與各類高校展開合作,為在校生和畢業生提供互聯網營銷就業崗位,打造直播行業就業、創業“直通車”。
“基地的人員、技術、設備、供應鏈等資源全部向參賽學生開放,學生們不僅可以在這里學習直播行業的運營、場控、投流、售后運維、選品等專業知識,還可以借助基地資源開展實踐,為求職和就業打下良好基礎。”直播基地負責人阮煥晴介紹,除大賽外,基地還聯合高校共同建立了“樂淘互聯網營銷產業學院”,為學生提供畢業后、求職前的上崗培訓。同時,學院還將為優秀學員對接就業機會,每年預計可提供超過600個就業崗位,可培育和聚集互聯網營銷產業人才3000余人。
“寶媽”也是基地孵化直播人才的重點群體。今年以來,基地與生態城婦聯、社區聯動,組織了一系列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直播游學體驗活動”,為有直播意愿的“寶媽”提供技能培訓、場地環境、供應鏈選品等支持。
選品帶貨
拉動企業電商增量
在生態城季景天地的商業綜合體內,位于二樓的直播基地體驗式選品中心格外引人注目。這里總面積超過800平米,已經整合了全國500余個供應鏈貨源。一方面,基地簽約主播可以在這里選擇適合的貨品,解決自身資源不足、供應鏈匱乏的難題;另一方面,來自全國的貨源也可以通過基地的規范化運作,以電商直播的形式拓展線上銷售渠道。
此外,為方便周邊居民購買產品,基地選品中心還設置了零售區,居民可通過“線上下單、線下提貨”的方式以“直播價”購買進口零食、日化、美妝等500多種商品。
下一步,基地還計劃聯合周邊商業綜合體合作互動,構建北方首個實體商戶與線上店鋪聯動的新型消費商圈,繼續為本土企業和特色產品拓寬電商渠道,實現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創新鏈深度對接,形成直播電商產業閉環,推動區域電商經濟繁榮發展。
“新”“老”結合
帶動天津本土“老品牌”共謀電商“新風口”
借助天津市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培育與建設這一重要契機,中新樂淘直播基地通過強有力的電商資源,為京津冀和天津本地特色產品嫁接新的商業模式,讓“老字號”實現“情懷”與“直播經濟”雙豐收。
長蘆鹽場是我國的三大鹽場之一,作為“中華老字號”品牌,企業希望通過電商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雙方建立合作后,基地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向其提供了運營、培訓、供應鏈等方面的指導與支持,有效拉動了長蘆鹽業品牌與銷量的雙重提升。
除長蘆鹽場外,基地近期還與茶淀葡萄及本土家裝、文旅、科技等企業建立初步合作關系,通過資源整合和專業人員輸出,幫助企業打破電商困局,拉動增量。
盤活電商“場域”
實現本土產業鏈聚集發展
以中新樂淘直播基地為重要載體,生態城直播經濟上下游產業鏈正在加速聚集。近半年來,中新樂淘直播基地已經與326家網絡直播營銷機構建立了合作關系,入選商品560多個,簽約主播及外接一線達人300余人,為入駐企業提供人員、供應鏈、代運營業務對接等服務。
入駐直播基地的“一鄉一味”企業負責人吳杰軍介紹,“我們企業是做地理標志性農產品,通過主播在田間地頭進行選品、介紹,讓大家直觀清晰地了解到我們的產品,入駐直播基地以來,不僅在政策、技術上得到支持,還在基地幫助下獲得了非常好的數據,未來計劃將其他區域的直播平移到生態城的直播基地,集中性地進行產品直播銷售。”
為進一步促進生態城直播經濟產業做大做強,打造生態城直播經濟產業高地,生態城參考國內先進區域直播經濟產業政策辦法和經驗做法,結合區域實際制定了《中新天津生態城加快直播經濟產業聚集發展的若干政策(試行)》,從場地補貼、生活補貼、帶貨獎勵、簽約獎勵、貸款貼息等十個方面,對在生態城注冊登記并實際進行生產經營活動的電商直播、秀場直播、短視頻制作、供應鏈管理等直播經濟產業重點企業以及優秀主播給予扶持,推動直播經濟產業聚集發展,創新培育生態城現代服務業的新業態、新模式,促進產業轉型升級,為區域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