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企業家 發布時間:2022-6-13 9:37
性能過剩的背后,是市場飽和,技術潛力受限。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姚赟
蘋果的“主業”,或許真要從智能手機變成芯片。
北京時間6月7日凌晨1點,蘋果2022年全球開發者大會(WWDC)如期在線上舉行。這次發布會總體來看“軟硬兼備”。操作系統方面,蘋果對iOS 16、iPadOS 16、macOS Ventura和WatchOS 9等進行了更新;雖然沒有蘋果汽車,但蘋果大幅更新CarPlay,試著重新定義智能手機與汽車的車載交互體驗;更重要的是,在“兩年過渡計劃”結束之期,蘋果發布了M2芯片以及搭載該芯片的首批MacBook系列產品。
兩年前,在2020年WWDC開發者大會上,蘋果對外宣布放棄X86架構,推出了基于ARM的Mac電腦芯片M1,并表示Mac將改用公司自研的定制芯片,計劃在兩年內完成過渡。在隨后的兩年里,蘋果陸續發布了M1、M1 Pro、M1 Max和M1 Ultra系列芯片,以及搭載這些芯片的系列產品。
芯片也逐漸成為蘋果每場發布會的主角。
這個決定對蘋果來說是不得已而為之:智能手機行業整體退潮,造車業務復雜多變進展不佳,供應鏈問題導致硬件產品產能下滑,軟件服務營收和利潤增速下滑,多重壓力下,芯片或許成了CEO庫克帶領蘋果軟著陸的重要抓手。
以核心技術搶占競爭優勢鑄造護城河,這已經是眾多制造業、科技類企業家的共識。近兩年蘋果的發布會中,也在通過芯片不斷提及這一點。眾多的產品發布后,大家往往只記住了兩個點:我們自己的芯片超牛,搭載了我們自己芯片的產品效率、創造力超強。
但,由技術帶來的變化,并非萬能藥,也會經歷一個具有起伏的周期。
庫克給蘋果打了一劑“強芯針”
提高性能,用絕對效率,打敗對手,逆勢發展,這是近兩年庫克的增長策略。
6月7日凌晨4點,蘋果官方微信發布了一條推送,標題為《新Mac上線:一臺是M2,另一臺還是M2》,算是為剛結束的WWDC劃了重點。
蘋果在關于M2芯片的敘事中,一直沒有把它當成一個零部件。
2021年10月18日,彭博社記者馬克·古爾曼(Mark Gurman)在其最新一期《Power On》節目中盤點了新MacBook Pro的幾大變化,其中就包含了芯片的命名。他表示,一位Mac開發者告訴他,應用日志中出現了關于新款蘋果芯片的命名:M1 Pro和M1 Max,一反此前M1X的猜測。然而,古爾曼對此表示,蘋果最終可能不會采用這種容易引起混淆的命名。在芯片命名上,他認為以蘋果的作風,可能會將它們稱之為“M1X”和“M1Z”,其中Z代表更好的GPU性能。
名字是最顯性的標簽,呈現出一家企業希望向這個世界傳遞的信息。延續了一貫產品的pro、Max的命名規律,可見蘋果是把芯片作為一個正式的產品在做,而非將其作為一個零部件來看待。
不過,雖然M2成為今日發布會最大的亮點,但與往常發布會后芯片總能受到好評不同,這次發布會后,著名科技類媒體Tomshardare表示,蘋果吹捧的M2芯片并不像預期的那樣令人印象深刻。
蘋果硬件高級副總裁斯魯吉(Johny Srouji)表示:“M2開啟第二代M系列芯片,超越M1的卓越功能。隨著我們持續聚焦節能表現,M2帶來更快的中央處理器(CPU)、圖形處理器(GPU)和神經引擎。”據了解,M2將比M1多出25%的晶體管和50%的帶寬,性能也將高出18%。
但無論從這些對比數字上,還是從M2芯片在發布會上所占用的時間,將芯片作為MacBook系列產品的主要賣點,或是從眾多的細節和文案,都能看出蘋果的“焦慮”。
2022年4月末,蘋果發布了一季度財報。
翻看詳細的營收結構,不難發現,以iPhone 13系列為爆款的硬件銷售業務仍是主要現金牛。財報數據顯示,整個一季度,iPhone為蘋果帶來了505.7億美元收入,同比增長5.5%。其中,Mac和iPad的營收分別錄得104.35億美元和76.46億美元,同樣高于市場預期。
總體情況看起來不錯,不論是智能手機還是PC,數據都在增長中。
IDC發布的數據顯示,蘋果在2022年第一季度累計出貨720萬臺Mac和MacBook。這比2021年第一季度的690萬出貨量同比增長了4.3%,這得益于包括14英寸MacBook Pro和16英寸MacBook Pro的新硬件發布。蘋果在PC市場的份額有所增長,從8.1%增至8.9%。
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的報告中也顯示,蘋果在2021年的第一季度來自A系列和M系列應用處理器的收入增長了54%。“Apple的iPhone、iPad和Mac設備因為其內部的半導體投資受益匪淺。”該機構稱,“蘋果用M系列芯片取代英特爾芯片重新點燃了移動計算大戰。”
但這種增長,看起來更像是竭澤而漁。
數據顯示,2022年第一季度,全球個人電腦出貨量同比下降5.1%,從8480萬臺降至8050萬臺。見頂的不只是PC市場。據中國信通院,今年1~4月,國內手機出貨量8742.5萬部,同比下降30.3%。據Counterpoint Research報告,2022年一季度,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28億臺,同比下降7%,環比下降12%。市場研究機構GfK預測,2022年中國智能機銷量或跌破3億,回到10年前的水平。
天風證券分析師郭明錤稱,中國主流安卓手機廠商今年以來大幅“砍單”,已削減約2.7億部手機訂單。
警惕過度“高性能”
3個月前,也就是2022年3月9日凌晨,蘋果召開了2022年春季發布會,并一口氣發布了搭載A15芯片的新款iPhone SE、搭載M1 Ultra芯片的Mac Studio、搭載M1芯片的新款iPad Air、搭載A13芯片的顯示器Studio Display以及新配色“蒼嶺綠”加入iPhone 13系列。
整場發布會,58分鐘46秒,每一個字似乎都在強調“芯片性能超強”。而在此之前的2021年發布會,也同樣如此——不提產能,弱化需求,大提性能。
“我們兩年過渡計劃已過去一半,一切都從M1芯片開始。它是我們首款為Mac設計的芯片。M1是一個突破,它徹底改變了我們最受歡迎、價格友好的產品,重新定義了其功能特性,伴隨著更強大的性能和更長的電池續航時間,反響異常熱烈。”庫克介紹道。
M1 Pro和M1 Max發布當天,有網友在社交媒體寫道:“M1 Pro/Max的強悍性能第一次讓我感受到性能過剩……它的性能強大到即便是我有足夠的預算我也不會去買它。今天的蘋果,有了當年的味道。”
出于對蘋果的喜愛和信任,“果粉”沈葉在第一時間就在官網上預訂了一臺搭載M1 Pro芯片的MacBook Pro。等了近1個月后,總算拿到手。MacBook Pro并沒有讓他失望,但卻覺得有些奢侈——奢侈的僅僅是價格。
“感覺買了之后只有一個體驗,就是電池續航能力很強。平時就是用個office軟件,上個網,打游戲、看電視劇都在手機上完成,其他那些說是非常強的性能,感受不到。”沈葉說道,“最近會反思,好像日常用不到這些性能,更何況這次的M2,說是性能比原來還要強,可能也就是視頻剪輯、程序員這類人群能用到吧。”
當一個行業的產品,開始不斷強調技術性能,脫離用戶真實的使用場景時,需要警惕。類似的情況,在商業史中,不是第一次。
性能過剩的背后,是市場飽和,技術潛力受限。
2005年3月,索尼的電視業務出現赤字。遲遲不能推出過去那種令人心動的具有“索尼風格”的產品,于是“技術的索尼”地位開始動搖。在這種背景下,當年10月,索尼推出了“BRAVIA”系列產品。其中包括高端(最高級機型)的X系列(40英寸、46英寸)和中端的S系列與V系列(32英寸、40英寸)產品。并在X系列產品中,使用了獨家擁有的數碼高畫質技術——DRC技術。
“BRAVIA”系列產品一上市,銷量就非常好。直到第二年,其銷售勢頭都沒有減緩,穩居市場第二。托“BRAVIA”系列產品的福,索尼獲得了不錯的業績表現。但銷量表現優異并沒有解決赤字的問題——DRC技術并不在索尼自己手中,成本過高。
立石泰則在《死于技術》一書中調查記錄了這一刻:索尼的電視業務部部長決定停止使用DRC技術。據說,他之所以會做出這個決策,是因為他對應用了DRC技術的電視畫質與未應用DRC技術的電視畫質進行了對比。通過目測,他認為兩種圖像并沒有太大的差異。
曾任松下電器美國公司董事長的巖谷英昭,也看到了松下這艘大船難掉頭的問題,在《松下幸之助在哭泣——日本家電業衰落給我們的啟示》中提到:“只要生產高質量的產品,就一定能被全球消費者認可和接受”,這一堅定不移的信念讓日本廠商近幾年付出了慘重的代價。
如今的蘋果,與當時松下有著相似之處,同樣處于行業逐步走向成熟、發展受限的大背景下,同樣作為行業巨頭風格明顯被市場期待,同樣選擇了高端和技術去突破。不同的是,DRC技術并不在索尼手上,而蘋果M系列的芯片卻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這或許是“兩年過渡計劃”中,庫克有底氣結束與英特爾合作以及他執著芯片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