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子報 發布時間:2022-5-19 9:25
4月25日,鎧俠發文慶祝NAND閃存發明35周年。自鎧俠的前身東芝存儲在1987年發明NAND閃存以來,NAND市場已發展到700億美元的規模,容量從最初的4Mb增加到1.33Tb,實現了33萬倍的增長。走過了35年的發展歷程后,堆疊層數和市場規模,正在成為NAND產業的競爭焦點。獨占頭把交椅的三星與通過收購沖擊第二把交椅的海力士,共同構成韓廠在NAND市場的半壁江山。曾長期保持市場份額第二、第三的鎧俠與西部數據,則通過22年來持續加深合資戰略關系,保證市場的規模效應。NAND的市場份額之爭,將愈演愈烈。
日美大廠戰略合資20年
近期,鎧俠公司和西部數據公司簽署正式協議,將共同投資位于日本四日市的Fab7(Y7)制造工廠的第一階段工程,為該工廠建設第六座閃存生產設施,預計今年秋季啟動生產。雙方表示,將基于共同研發3D NAND及聯合投資等方式,繼續發揮協同效應,增強各自競爭力,擴大在存儲領域的領先地位。
此次的合作投資,被雙方視為合資伙伴關系的又一個里程碑。這段持續了20年之久的合作,其源頭可追溯到鎧俠前身——日本東芝存儲業務和西部數據子公司閃迪的合作。2000年,閃迪和東芝成立合資公司,推動雙方在市場定義、最新產品技術以及生產制造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合資公司結合了東芝的0.16微米和0.13微米閃存技術,以及閃迪的多級單元閃存技術與控制器系統整合能力,并基于東芝的四日市制造廠進行生產,成品由雙方各自進行市場推廣和銷售。
“閃迪是NAND設計公司,本身沒有晶圓廠,為了更好地對抗存儲器的周期波動,閃迪與東芝進行綁定,一方面產能有了保障,另一方面可以在先進存儲技術上合作研發。而東芝是存儲器IDM企業,和閃迪合作能夠分擔投資風險,是‘抱團取暖’的表現。”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副秘書長、北京國際工程咨詢有限公司高級經濟師朱晶向《中國電子報》記者表示。
雖然閃迪在2016年被西部數據收購,東芝存儲也有了新名字“鎧俠”,但這段戰略合作關系穿越了企業的拆分整合,得以存留至今,并成為雙方抗衡韓廠的一重保障。據報道,西部數據CEO David Goeckeler曾在采訪中表示,鎧俠是西部數據重要的合作伙伴,兩家企業加起來是全球最大的NAND供應商,市占率略高于三星。
“鎧俠與西部數據的合作,有利于雙方提升產品的高端化水平,更好地提升核心競爭力,以抗衡韓國存儲器巨頭的壟斷地位。”賽迪顧問集成電路產業研究中心高級分析師楊俊剛向《中國電子報》表示。
雙方的合作,也順應了NAND的產業特點。
“鎧俠和西數能長期合作到現在,主要還是NAND發展至今越發仰仗規模效應,需要形成合力。”芯謀研究分析師王立夫指出。
韓國雙雄包攬市場份額前兩位
當地時間4月26日,Solidigm推出了面向數據中心和用戶的PCIe 4.0固態硬盤系列,其驅動器針對現實世界的計算和存儲服務器工作負載進行優化,具有更小的體積、更低的功耗、更高的計算性能,并降低了總體成本。
雖然是一家新成立的公司,Solidigm在2021年第四季度的市場份額已經達到5.4%,位列全球第六,其前身正是英特爾的NAND業務。2020年10月,SK海力士宣布斥資90億美元收購英特爾NAND業務,包括NAND SSD業務、NAND組件和晶圓業務,以及大連NAND制造工廠。至2021年年底,SK海力士完成了第一階段收購,并基于來自英特爾的SSD業務在美國成立子公司Solidigm。
Solidigm是“Solid(固態)”與“Paradigm(范式)”的組合,寓意“創建固態存儲新范式”,其背后是SK海力士提升市場份額、開拓應用領域、打開美國市場等多重考量。
長期以來,三星和鎧俠分別占領NAND市場份額的第一、第二,西部數據、美光、海力士以及被收購前的英特爾NAND業務占據3~6名且名次常有變動。而2021年第四季度,海力士加上Solidigm的市場總份額來到了全球第二,僅次于三星。在應用領域方面,海力士表示,收購英特爾NAND業務,意在提升包括企業級SSD在內的存儲解決方案相關競爭力,Solidigm的首批產品與英特爾一脈相承,強化了海力士在數據中心市場的能力。而Solidigm設置在美國,也有利于海力士在美國市場的開拓。
至此,從市場份額來看,兩大韓廠把握住了NAND市場的半壁江山。
“三星一直是存儲行業商業化做得最好的,不管是終端成品使用體驗還是生產制造管控。而SK海力士的巨資收購,將原來兩家10%左右市場占有率的廠商合并,將規模做起來了。兩者共同組成了韓國廠商的高市占率。”王立夫指出。
不過,即便吞下英特爾NAND業務,海力士的市場份額依然與三星存在較大差距。短期內,三星在NAND產業的地位仍然難以超越。
“韓國長期占據存儲器產業的龍頭地位,與他們對存儲器標準化規模化周期性的特點有充分理解,制定了非常戰略聚焦和堅定的趕超策略、持續性的逆周期大手筆投入,還有在趕超階段充分借力大量日本工程師的經驗,是分不開的。”朱晶表示。
層數和規模成競爭焦點
數據存儲是數字社會發展的基石。華為在近期發布的《數據存力,高質量發展的數字基石》白皮書中指出,數據能否“存得下、存得好”關乎數字基礎設施能否“行得穩”,關乎數字經濟發展能否“跑得快、跑得遠”,關乎數據要素能否“接地氣”切實帶來生產生活進步、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在各種存儲介質中,閃存因性能優勢、穩定安全、經濟節能,在業界中受到了較多的關注。而NAND作為閃存產品的主流,也將迎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更高的技術挑戰。
“大數據、云計算、元宇宙等新興領域的快速發展,對NAND產品的容量、性能、功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滿足日益增長的需求,NAND產品的堆疊層數將會進一步拓展,TLC(三層單元)NAND/QLC(四層單元)NAND產品也將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楊俊剛表示。
堆疊層數是NAND產品最直觀的性能指標,率先量產200層以上的3D NAND產品也成為頭部廠商的新目標。相比微處理器,NAND更早趨近了制程極限,也探索出了延續摩爾定律的新方式。2014年,東芝和閃迪推出了第一批15納米制程技術的NAND芯片,是當時最小的閃存芯片之一,也預示著2D NAND逼近了制程極限。也是從那時起,在三星、美光等廠商的推動下,3D NAND成為NAND產業繼續提升容量、降低成本的新主流。
“NAND從2D轉向3D后,堆棧層數不斷增加,SK海力士認為層數到600層以上是沒問題的。盡管技術難度隨著層數增加也在不斷增加,但NAND技術路線目前在成本、存儲容量等各方面還是達到了一個均衡,其他新技術想要超越還為時尚早。”朱晶說。
由于存儲市場具有周期性強、規模效應顯著的特點,加上NAND的價格競爭已經較為充分,更高的市場份額顯得尤為重要。海力士的收購、鎧俠與西數的結盟,都是通過整合資源提升市場份額的方式。“規模”將成為今后一段時間,NAND市場競爭的關鍵詞。
“整合是難以避免的,這是正常的市場規律,其實東芝和西數的合作也是一種變相整合。在技術沒有代際差異的情況下,NAND產品趨于標準化同質化,競爭規模和成本會成為原廠之間主要的競爭點。”王立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