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8-4-4 16:1 編輯:方方
昨天,滿載著電子產品、服裝鞋帽、建材、食品、輕工機械的中歐(廈蓉歐)、中亞國際貨運班列正式開行,預計9月將載滿歐洲商品回到海滄。
談及進出口便下意識想到海關、港口,畢竟沿海地區的經濟水平是我們有目共睹的。然而傳統的物流方式把國際貿易限定在了海運和空運的框架中,貨主被運量、運價、氣候環境等諸多因素困擾了多年。如何將“海絲”與“陸絲”無縫對接,大家把目光都投向了鐵路。
鐵路總公司當下仍是國內超級運輸企業,仍然擔負著國民經濟大動脈的作用,憑借路網優勢和諸多貨運新政,擔此重任應該是情理之中,也是大勢所趨,再加上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構建的對外開放新格局,連接“海絲”與“陸絲”非鐵路莫屬了。
圖片為資料圖
放眼現代物流行業,航空運輸雖然占據著速度優勢,但是運量小、運價高仍是短板。公路運輸雖然便利,但是卻少了速度和運量的支撐。海運雖然較為成熟,但運輸時間長且受氣候環境的制約。鐵路貨運班列因運量大、時間短、不受氣候環境制約成為了高精尖、專業性和附加值高的品類運輸之首選。
時間就是成本。貨物通過廈門口岸走海運到歐洲,通常需要30天到45天,而通過中歐(廈蓉歐)班列,供貨時間縮短了一半以上,減少了資金成本。與空運相比,鐵路運費僅為其1/5,優勢明顯。
隨著物流市場的快速發展,搶貨源、搶效益也就成了當下物流運輸行業工作的重點,國際貨運班列的橫空出世不禁讓其他物流運輸行業眉頭一緊。如今鐵路擔負國民經濟大動脈的同時還面臨市場競爭,在向現代物流轉型的同時又在推動著現代物流的升級?梢哉f,這是一個好現象,因為它讓百姓成為了最大的受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