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物流技術裝備行業 發布時間:2018-12-24 8:54
改革開放40年,激發了中國長江干線貨運活力,年貨運量增長了60多倍,目前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內河第一。”交通運輸部長江航務管理局局局長、黨委書記唐冠軍16日對記者表示。
唐冠軍說,長江是橫貫中國東中西部的水運大動脈,躋身世界上運量最大、通航最繁忙的河流。回顧長江航運改革開放40年歷程,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階段:1979年—1988年破冰啟航期,航運市場逐步開放,行政管理體制框架初步建立,呈現出千帆競發的新局面;1989年—1998年涉水闖灘期,航運市場體系基本建立,行政管理側重于管市場,市場主體形成國有、集體、民營“三分天下”;1999年—2008年逐浪弄潮期,航運市場充分開放,行政管理側重于管行業;2009年—2018年揚帆奮進期,航運市場體系不斷完善,長江航運發展戰略更加清晰,行政管理體制基本理順。
唐冠軍介紹,40年來,長江航運發生了歷史性巨變,實現了從瓶頸制約、基本適應到引領發展的歷史性飛躍,長江成為名副其實的黃金水道。
一是戰略地位空前提升。40年來,長江黃金水道的資源優勢、經濟優勢、生態優勢不斷凸顯,在國家戰略中的主通道作用、在綜合立體交通走廊中的主骨架作用、在沿江產業布局中的主支撐作用、在多式聯運中的主樞紐作用、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主基調作用日益增強,長江經濟帶一步步上升為國家核心戰略。
目前,沿江經濟社會發展所需85%的鐵礦石、83%的電煤和85%的外貿貨物運輸量(中上游地區達90%)主要依靠長江航運來實現;全行業從業人員超過200萬人,間接帶動就業超過1000萬人;每年對沿江經濟發展的直接貢獻達2000億元以上,間接貢獻達4.3萬億元以上。
二是航運基礎更加堅實。40年來,長江航道通航條件和支持保障設施大為改善,長江口深水航道全面建成,南京以下12.5米水深航道實現貫通,荊江“瓶頸”被初步打通,上游航道整治穩步推進,干支聯通成網,長江干線全面建成高等級航道,并實現晝夜通航,通航能力大幅提升。
目前,5萬噸級海輪可滿載直達南京港;南京至武漢航段可通航5000噸級海輪;武漢至重慶可通航5000噸級單船和萬噸級船隊;重慶以上航段實現了1000噸級船舶通航。三峽大壩建成形成了優良的庫區航道;葛洲壩三線船閘、三峽雙線五級船閘和世界上規模最大、技術難度最高的升船機建成并投入運行。
同時,長江港口專業化、規模化、現代化程度不斷提高,億噸大港從無到有,現在達到14個;萬噸級生產性泊位從寥寥無幾發展到587個;長江干線形成了三大航運中心、5個自由貿易區、22個主要港口、26個水運開放口岸。長江水系14省市擁有內河貨運船舶近12萬艘,船舶大型化、專業化、標準化水平日益提升,長江干線貨船平均噸位從改革開放初期150噸提升到1780噸,增長近11倍,居世界先進水平。長江干線支持保障系統建設成果顯著,生產條件極大改善,為未來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三是市場體系逐步完善。市場主體由過去國有經濟一家獨大,發展到多種所有制經濟形式共存的格局。截至2017年底,長江水系14省市內河船舶運輸企業達3700余家,港口企業2000余家。在運力發展方面,由過去政府對企業運力下達指令性計劃,逐步轉變為政府采取經濟、技術、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調控運力總量、優化運力結構。在運價制定方面,由過去政府制定運輸價格,逐步轉變為內貿運輸的運價和港口裝卸費市場放開。
通過40年的改革發展,激發長江干線貨運活力。長江干線年貨物通過量大幅增長,從1979年的0.4億噸增長到2017年的26.9億噸,增長66倍多,并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內河第一;三峽船閘年貨物通過量從0.34億噸增長到1.42億噸,增長3倍多;規模以上港口吞吐量從0.8億噸增長到24.7億噸,增長近31倍;集裝箱由3.7萬TEU增加到1750萬TEU,增長472倍。液貨危險品運輸、商品車滾裝運輸和載貨汽車滾裝運輸等各種專業化運輸形式得到全面發展。
四是體制機制更加健全。40年來,長江航運管理體制不斷調整,集中統一、權責一致、關系順暢、協調有序、運轉高效的行政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逐步建立健全,基本適應了航運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尤其是2016年長江航運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具有里程碑意義。同時,由長航局提議并創立的與沿江省市交通運輸主管部門、沿江地市人民政府之間的“2+N”合作模式創立并鞏固發展,系統內基層單位之間的區域聯席會議制度基本建立,長江航運內外共建合力不斷彰顯。經過努力,長江航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不斷提升。
五是創新驅動強勁有力。40年來,長航局系統創新成果層出不窮,航道維護管理、港口裝卸設備研制應用、船型研發、船舶交通安全管理、三峽工程通航研究、管理科學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績,一大批科技成果獲得國家重大獎項,或填補國內空白,或達到國際領先水平。長江電子航道圖和太陽能一體化系列航標燈,均為國內首創、國際領先。
同時,長航科技創新體系逐步形成,涌現出了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等一批科技人才隊伍。“云上長航”不斷推進,大數據體系初步構建,涵蓋電子航道圖、數字航道、電子巡航、電子簽證/報港、遠程申報、船舶動態監控、110指揮調度、北斗系統等領域的信息化建設成果得到廣泛應用或大力推進。改革開放激發了科技創新活力,科研成果的轉化應用,極大地提高了長江航運的科技含量,增強了長江航運的核心競爭力。
六是生態保護成效顯著。40年來,長江航運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發展的血脈,著力加強長江生態保護。綠色航道建設方面,形成了生態修復和生態補償相結合的新機制。綠色港口建設方面,大力推動港口岸電、港口機械清潔能源使用、船舶污染物岸上接收轉運設施建設,促進LNG加注站布局與建設。綠色船舶建設方面,累計拆解、改造老舊落后運輸船舶4.3萬余艘,新建、改建LNG動力示范船、三峽船型示范船279艘。綠色運輸組織方式方面,著力發揮水運的比較優勢和多式聯運的組織優勢,集裝箱和大宗貨物鐵水聯運比重持續提升,江海直達船舶規模不斷擴大。
在各界的大力呼吁下,全國人大采納了“非法采砂入刑”建議,并在長江流域付諸實踐。長航局積極配合整治長江干線非法碼頭1361座,累計破獲破壞長江生態環境刑事案件5500余起,長江水域危害生態環境行為得到有效遏制。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生態長江、美麗長江建設取得了明顯成效,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新局面逐步形成。
唐冠軍強調,長江航運改革開放40年的經驗啟示,集中體現為“六個堅持”。即必須堅持黨的領導、必須堅持解放思想、必須堅持戰略引領、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必須堅持服務宗旨、必須堅持提升治理能力等。
唐冠軍表示,長江航運過去40年發展靠的是改革開放,未來要實現現代化,也必須堅定不移依靠改革開放。為此,該部門將通過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大力實施“一條主線四個長江”發展戰略,不斷提升黃金水道功能,加快推動長江航運高質量發展,不斷推進行業創新驅動發展,著力提升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等舉措,繼續推進改革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