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萬聯網 發布時間:2018-7-9 9:40
半個多月前,在阿里巴巴總部參加了中國采購商學院的第5期CPO工作坊,之后一直繁忙,今天得空總結一下。
CPO是企業首席采購官的簡稱,CPO工作坊中有個頭腦風暴的環節,參加學員分成4-6人組成的小組,每個小組提出4個期望要討論的議題,而后由所有學員投票,得票最多的四個議題成為當天討論的議題。
“采購創新出路在哪里?”,從16個議題中脫穎而出,成為當天得票最高的議題,也是當天討論最熱烈的議題。當時在現場,筆者也零星表述了自己的想法,現嘗試著系統地總結出來,煩請各位師友指正。
職業使然,討論議題,首先需要破題。
“采購創新出路在哪里?”,到底是討論“采購創新”,還是“采購的創新出路”?前者側重“如何開展采購創新”,進行創新業務、創新技法上的討論;后者側重“如何促進采購開展創新”,進行創新管理、創新激勵上的討論。當天參加學習的都是營收5億以上的企業采購部門高管,所以關注點應該是后者,即“如何促進采購開展創新”,也就是探討“采購創新管理”的問題。采購創新如何能夠提高效率、實現效益、保證效果,大致可以從四個維度考慮:
創新動力
動力是采購創新的前提。“采購創新出路在哪里?”成為當天得票最多的議題,某種程度上反應了CPO們的共識,“以往的做法不太管用了,需要尋找新的辦法”。“上游要素價格不斷上漲,下游產品售價的難以上漲”,是當下大部分企業面臨的常態。為了保證利潤空間,企業從以往的“抓銷售”轉向了“抓采購”,期望采購能控制住成本。
“上游不斷漲,內部不讓漲”,采購壓力可想而知,不給供應商漲價,將面臨斷供;若給供應商漲價,控本任務將不能完成,壓力之下,甩手不干顯然是下策,創新動力就自然產生。
創新既有成功也有失敗,失敗概率往往大于成功概率。因此,探討采購創新動力,只考慮壓力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考慮相應的激勵或容錯機制,相關做法其他領域已比較成熟,可以相機借鑒。
創新空間
創新,在哪兒創新,對誰創新?前者是創新空間,后者是創新對象。
采購的創新空間,大致有以下幾個方面:
采購流程上,請購、詢價、比價、下單、跟蹤、收貨、付款,是否有可以挖掘的環節?
供應商管理上,開發、協議、協作、評價、培育、幫扶,是否有可以提升的環節?
產品市場周期上,研發、試產、量產、銷量爬坡、銷量萎縮、停產、售后支持,是否有可以作為的環節?
與企業內部的互動上,計劃、倉儲、質量、生產、財務、銷售、研發,是否有可以更主動的環節?
與供應商部門的合作上,銷售、物流、計劃、生產、研發、高管,是否有可以更深入的環節?
創新對象存在于創新空間,通常的選擇原則是“最小阻力、最大利益”,前者積累經驗,后者尋求支持。能帶來預期效益較大的創新,容易獲得高層支持,難度也可相信而知,需要長期的經驗支撐,“短平快”的做法不適合難度大的創新。
供應鏈是從供應商到客戶的一系列供需環節構成的鏈條組。供應鏈需要整體統籌,才能發揮更大效應;但也需要分工負責,才能實現整體效益。采購的任務是“以合適成本按時保質保量地向內部客戶提供所需的物料和服務”。圍繞采購任務,采購創新空間集中于“采購端的供應鏈”,包括從供應商到內部客戶的供需環節,多數情形下會延伸到供應商的供應商。
創新主體
創新主體的能動性決定了采購創新的成效。
采購職責范圍內,創新主體肯定是采購從業者,圍繞著采購流程、采購業務開展創新。
突破采購職責范圍(上述創新空間中大部分都已突破),采購從業者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需要協同相關崗位來開展創新。5月16日,Gartner在“供應鏈全球Top 25強”發布會上,預測了“供應鏈五大職位的未來發展”,其中第一條就是“采購(尋源)主管將成為創新協調人”。
不過,在國內企業,采購是“控本壓力”的直接承受者,“創新協調人”的角色還不足以幫助其完成“控本任務”,很有必要上升為“牽頭人”,或者“主導者”的角色。
因為承受壓力,所以可由采購主導,在采購內部,或跨采購部門成立專門的創新團隊,以“發現問題、選擇對象、開展活動”。可能有人會質疑,采購怎么可能有能力來“主導創新”的呢?
“整合資源”是“采購”的本職工作,為采購創新活動制定并落實一套科學的創新資源整合方案,對采購來說并不是難事。當然,為保證創新工作的順利展開,采購從業人員也需要“從商務采購向技術采購轉型”。
注:紅、藍、綠、白分別代表創新難度逐級下降
盡管“創新資源”可以整合,但為了讓采購創新可以持續不斷地開展下去,很有必要在采購內部培養一些專職從事創新的人員。如何發現、選拔、使用、留住真正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人員,需要企業有一套務實的創新管理機制,并輔以相應的“創新管理信息系統”支持。
創新方法
“創新不是口號,需要方法來支撐”。提到方法,馬上就會想到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非常時髦的IT工具。這些工具由于太“高大上”,距離真正在采購創新上使用還比較遙遠。在成本壓力的倒逼下,一種叫做“VE/VA”的方法近來被頻繁提及,事實上它原本就產生于采購領域,其核心內容“功能分析”,可以用來提升采購管理、改善采購活動、分析采購品項。
“創新不易,牽一發而動全身,需要在鏈條思維下開展”。采購創新是系統工程,原材料價格猛漲時,最容易想到的辦法就是材料替代。但從供應鏈角度來看,材料替代屬于重大事項,需要對功能可靠性、加工設備、生產工藝、原料供應商等進行全范圍把控,還需要獲得產品購買者的認可。別說“材料替代”,就是一顆螺絲釘的型號調整,也需要在鏈條思維下進行。
啰啰嗦嗦講了這么多,現做一下總結:
探討“采購創新出路在哪里”,前提是要采購實現專業化。采購依然是“小舅子崗位”、依然認為“采購就是個花錢買東西”,依然“把采購當做肥差”的企業不在本文的關注范圍內。當然,他們也急需有創新的作為。
事實上,在采購已經具備一定專業化水平的企業,傳統的“降本”、“控本”手段已經被用盡,他們正在嘗試進行新的突破。連續三年參加“中國好采購”案例PK的企業中,幾乎沒有一家分享的是商務降本,大多分享的是“采購主導(或牽頭)的跨部門技術降本”。
關于“運用VE/VA方法,在采購端開展供需協作的創新實務”,筆者總結了幾篇短文,感興趣的師友可以點擊如下鏈接查看,其中還分析了一些實際案例。
◆采購不是成本中心,而是價值中心
◆原材料價格漲幅驚人,創業中企業怎么應對
◆要素價格普漲,企業如何應對
◆原材料漲價潮再次來襲,制造企業成本如何控制?
◆供需博弈中的產品成本控制
◆“信息系統的開放”或將成為“供需協作”的突破口
◆供需匹配,從細節開始
◆跳出采購看采購,采購應該怎么辦
◆面對井噴需求,采購如何作為——“中國好采購”案例點評1
◆應對成本壓力,專業人做專業事——“中國好采購”案例點評2
◆(微課)采購、成本及VE/VA——應對漲價常態的一種根本性方法
◆(視頻)VE/VA——制造企業控制成本、消除浪費、應對新常態的根本性方法
◆(PPT)供需協作,創新共贏
◆(PPT)互聯網采購平臺的觀察與思考
兩天的CPO工作坊學習,在宮老師的解讀中,在CPO的碰撞中,在北大縱橫汪老師的分享中,在復旦管院胡老師的交談中,深刻感受到采購端供應鏈的創新大有可為:
采購不僅是買東西,而是要在保障供應的前提下,以合適成本按時保質保量地向內部客戶提供所需的產品或服務。
為此,需要關注由自己企業,供應商,供應商的供應商所組成的鏈條,努力確保安全,提高效率!
非常感謝宮老師提供機會,感謝各位師友提供幫助和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