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經濟日報 發布時間:2024-3-7 9:45
“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讓傳統產業‘老樹發新芽’,是實現產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要途徑。”全國政協委員、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主任張英表示,我國傳統產業體量大、成熟度高、支撐性強,是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基本盤,其生產方式和效率直接影響新質生產力的形成和發展,對推進新型工業化、加快制造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張英委員建議,要加快人工智能賦能產業創新。以大模型為代表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加速成為生產力工具,展現出強大的賦能效應,深刻改變制造業生產模式和經濟形態。要以智慧產業鏈、智能運維、數字仿真等行業應用為牽引,融合空間計算、區塊鏈等先進數字技術,打造工業大模型、工業元宇宙等創新工具和賦能平臺。
加快綠色技術賦能產業更新。張英委員說,產業綠色化轉型是適應綠色規則、提升未來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舉措。推動完善綠色制造和服務體系,培育綠色供應鏈鏈主企業、綠色技術供應商和專業評估認證機構,推廣綠色制造解決方案,鼓勵企業開發綠色產品,支持金融機構開展綠色金融服務創新。
加快“兩業融合”賦能產業煥新。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化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發揮生產性服務業對傳統產業升級的賦能作用,推動傳統制造業向服務型制造轉型,培育推廣個性化定制、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新場景。
在張英委員看來,改造提升傳統產業與發展新興產業相輔相成、融合促進。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是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石,通過技術創新、管理優化和產業升級,促進生產要素高效配置,有望孕育新的增長點。新興產業的發展也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提供了新技術、新工具、新理念,更好賦能傳統產業設備更新、工藝迭代、管理創新、服務優化等業務流程,提升發展質量和勞動生產率。“只有兩者協同發力、互為促進,才能進一步加快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更好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張英委員說。(經濟日報記者 曾詩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