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光明日報 發布時間:2024-1-15 10:27
本報北京1月14日電 記者陳海波、通訊員王玉琢從中國計量科學研究院獲悉,日前,該院新增的5項基于北斗的遠程時間頻率校準與測量能力通過國際評審,相關結果在國際計量局關鍵比對數據庫中發布,標志著基于北斗的遠程時間頻率校準與測量能力首次獲得國際互認。
長期以來,國際互認的遠程時間頻率校準與測量均采用美國GPS或俄羅斯GLONASS實現。近年來,中國計量院時間頻率研究團隊著力攻克北斗時間頻率傳遞能力驗證及不確定度精確評估技術,首次建立了基于北斗的遠程時間頻率校準與測量技術體系,并形成了對外服務能力。
據中國計量院首席研究員張愛敏介紹,經過兩年努力,覆蓋標準時間和標準頻率的5項基于北斗的遠程時間頻率校準與測量能力,最終通過國際計量局聯合委員會組織的區域內及區域間的國際同行評審,實現了基于北斗的時間頻率校準測量能力“一張證書、全球互認”,進一步推動了北斗的國際化應用,尤其是在時間頻率計量中的應用。
協調世界時(UTC)是國際通用的標準時間,由全球80多家時間頻率實驗室的400多臺原子鐘加權平均產生。中國計量院新增的5項時間頻率校準與測量能力,為北斗成為協調世界時產生的正式比對鏈路提供了有力支撐。
據悉,作為國家時間頻率計量中心的依托單位,中國計量院建立并維護著我國時間頻率量值的源頭——秒長國家基準NIM5銫原子噴泉鐘和原子時標國家計量基準UTC,長期連續參與國際原子時合作。中國計量院守時實驗室是我國大陸地區唯一具備國際互認時間頻率校準與測量能力的實驗室,目前獲得國際互認的時間頻率校準測量能力數量39項,國際排名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