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青年報 發布時間:2024-1-11 10:14
“現在的短板就是未來巨大的增長極。”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及以全球化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業態,形成的聚合體就是新質生產力。
——————————
來自千行百業的數據,正被寄予穩增長的厚望。
在1月7日舉行的第二十五屆北大光華新年論壇上,中國工業經濟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博導江小涓認為,當前,影響我國經濟發展的積極因素之一,是數據要素市場的發展在加速。在她看來,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數據生產國,在數據要素發揮新動能方面有獨特優勢。
這場討論中國增長新動能的論壇上,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發展新質生產力、拓展服務貿易等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點再度受到熱議。
圍繞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中國國家創新與發展戰略研究會學術委員會常務副主席、重慶市原市長黃奇帆暢談新質生產力發展。他說,我們國家在制造業板塊、服務業板塊、新業態板塊都有巨大的潛力,“現在的短板就是未來巨大的增長極”。他說,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為代表的新制造,以高附加值生產性服務業為代表的新服務,以及以全球化和數字化為代表的新業態,形成的聚合體就是新質生產力。
數據要素化成數字經濟新抓手
提到新一年的增長新動能,不少專家學者都提及“數字經濟”“數據要素”。這也是2023年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高頻詞。
江小涓舉例說,在首項任務“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中,提到要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數字經濟,加快推動人工智能發展。加快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主要途徑,是廣泛應用數智技術與綠色技術。
在第二項任務“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中,大力發展數字消費是培育壯大新型消費中的第一點,培育新的消費增長點中,智能家居位列第一,“提到的七種消費中,有兩種與數字化消費有關。”江小涓說,在加快培育外貿新動能方面,也強調了拓展數字貿易與跨境電商出口。在引導金融機構加大支持力度的領域中,此次會議較以往增加了數字經濟領域。
近日,國家數據局、中央網信辦、科技部、工業和信息化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數據要素×”三年行動計劃(2024—2026年)》,選取12個行業和領域,推動發揮數據要素的乘數效應,釋放數據要素價值,這些行業和領域包括工業制造、現代農業、商貿流通、金融服務、科技創新、文化旅游、綠色低碳等。
國家發展改革委黨組成員,國家數據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烈宏認為,隨著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進程不斷加快,數據逐漸成為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生產要素,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重要動力。他尤其提到與2015年“互聯網+”行動相比,“數據要素×”實現了從連接到協同、使用到復用、疊加到融合的轉變,推動數據要素化,讓數據要素在千行百業中發揮乘數效應,正成為推動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抓手。
一些人們熟悉的案例是,通過打通產供銷數據,紡織行業下游的中小企業有機會實現定制化生產,可將成品出廠時間從原來的15天縮減到5天。在工程建設領域如隧道工程,過去沉淀在高技能勞動者中的隱性經驗,也有望通過地質數據、設備數據和以往工程數據的復用,拓展為機器能夠實現的顯性經驗。
“數據到底能不能產生乘數效應,為什么互聯網是+,數據要素是×呢?”在江小涓看來,數據要素有多個獨特性質,包括多主體生產、敏感信息多、減損貶值快,“但是對數據要素×作用的發揮,最重要的還是它的多場景復用能力,一組數據可以多次復用,所以可以不斷挖掘出新的價值。”江小涓說。
“我們推動‘數據要素×’行動,就是要通過推動數據在多場景應用,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創造新產業新模式,培育發展新動能,實現對經濟發展倍增效應,從而推動數字經濟發展進入激活數據要素價值的新階段。”在劉烈宏看來,當前,為促進數據要素流通,還需要在制度建設、流通利用方式、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方面深化研究。他說,我國具有超大規模市場、海量數據資源、豐富應用場景等多重優勢,如何更好釋放數據要素價值,是把握發展機遇的重點。
“現在的短板就是未來巨大的增長極”
伴隨以數據為關鍵要素的數字經濟方興未艾,產業數字化的應用場景不斷豐富,這也為激活新質生產力增添助力。
黃奇帆以我國發展起來的跨境產業互聯網企業為例說,依托互聯網平臺和各種終端,企業將觸角延伸到全世界的消費者,根據消費者的偏好實現小批量定制、大規模生產、全產業鏈貫通、全球化配送。“在這樣的平臺上集聚了幾百家提供生產性服務業的研發設計、金融保險、物流運輸等企業,幾千家的制造業企業,以及上萬家各種原材料供應商。”黃奇帆分析說,這些企業之間用數字系統進行了全面貫通,依托產業互聯網平臺,這些企業形成了以客戶為中心的全產業鏈緊密協作的產業集群,真正實現了以銷定產、以新打舊、以快打慢。
在黃奇帆看來,如今消費互聯網風生水起,但產業互聯網的應用基本剛剛開始,產業互聯網的發展將是數字經濟賦能實體經濟的重中之重,是未來新質生產力的重要突破點。
黃奇帆說,如今,中國有一批這樣的產業互聯網平臺,“這樣的平臺放在哪一個城市,哪一個城市就因此帶來幾千億元、上萬億元的銷售值,幾千億元、上萬億元的金融結算。”
新質生產力也是2023年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及的關鍵詞。會議提出,要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特別是以顛覆性技術和前沿技術催生新產業、新模式、新動能,發展新質生產力。
“新質生產力的提出,意味著我國要更快擺脫對傳統增長路徑的依賴,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產業變革,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在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教授劉俏看來,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之義是以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速來驅動的,而全要素生產率增長一般是兩個來源,一是技術進步,二是資源配置效率提升。“通過進一步的改革和高水平的開放,我們能夠為全要素生產率提升找到新的動力和新的來源。”
黃奇帆則用“新制造、新服務、新業態”概括新質生產力的3個新推動力。他尤其提到新生產力需要有新服務,“新服務的重點在于鑲嵌在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當中,對全球產業鏈具有重大控制性影響的生產性服務業。”
一組數據顯示出生產性服務業的價值。黃奇帆介紹,各種高端裝備里面,服務業的價值往往占這個裝備或終端50%-60%的附加值。其次,服務貿易占全球貿易的比重越來越大,從30年前的5%左右,增長到現在的30%,與貨物貿易相比,服務貿易在擴張。此外,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的GDP總量中,生產性服務業比重也越來越大。
“對比之下,這3個服務的指標恰恰是我們國家現在生產力的短板。”黃奇帆說,2022年我國GDP當中制造業增加值占27%,服務業增加值是52.8%,但這52.8%中有2/3是生活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不到1/3,“目前我國雖然制造業的增加值占全球比重接近30%,但與制造業強相關的生產性服務業卻相對滯后。”
但他同時表示,現在的短板就是未來巨大的增長極。在提升新服務方面,培育新質生產力實際上是要使中國服務業的50%是生產性服務業,GDP占比中生產性服務業要力爭達到30%,服務貿易在全部貿易量的占比要從現在的12%增加到30%,“使我們高端制造中服務價值能達到終端制造產品總體附加值的50%左右,這是新質生產力制造業的發展方向。”黃奇帆說,新制造、新服務、新業務這“三新”雖然還有短板,但同時蘊含巨大潛力,希望通過培育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制造業克服短板,推動其成為未來發展的新的增長極。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朱彩云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