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發布時間:2024-1-2 10:13
2023年,監管風暴席卷短視頻行業
整治擦邊黃暴擺拍等亂象凈化網絡視聽空間
□ 本報記者 文麗娟
2023年,對于短視頻行業來說,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空前嚴厲的監管重拳頻頻落下——
一記重拳,直擊傳播虛假信息、展示不當行為、傳播錯誤觀念等亂象:從3月開始持續兩個月整治“自媒體”,到12月集中整治短視頻領域價值導向失范和不良內容多發等問題,中央網信辦一年來連續開展數次“清朗”系列專項行動,聚焦短視頻突出問題從嚴整治;
一記重拳,直擊短視頻極速發展下的產物——微短劇:11月15日,國家廣電總局稱將開展為期1個月的網絡微短劇專項整治,為微短劇雜亂無序的野蠻發展態勢摁下暫停鍵。
一記記重拳所向,既包括規范短視頻內容創作者的德行和資質,也包括壓實平臺責任、嚴格內容監管、優化推薦機制等,全方位無死角,既治標又治本,全面規范短視頻功能運行,有效凈化網絡視聽空間。
虛假短視頻引爭議
影響惡劣欺騙情感
臨近年底,“給住院婆婆吃泡面”系列短視頻引爆輿論。公安機關依法調查視頻信息發現,博主林某某為吸引流量、博取關注,自行設計場景,編造虛假信息,讓其母親配合擺拍視頻,造成惡劣社會影響。最終,林某某被治安拘留5日,其造謠網絡賬號被永久關停。
對于這樣的結果,網友們紛紛叫好:“為了流量竟然消費父母,太可惡了!”“打得好,平臺不能成為小丑們狂歡的舞臺!”
這一年,短視頻造假擺拍事件層出不窮。從安徽阜陽某女子“被前夫家暴”、湖南長沙某女網紅“和閨蜜吃飯遭陌生男子陪酒”,到云南昆明一女騎手“深夜送餐被盜電動車崩潰大哭”……事后均被證實為蓄意編造擺拍。
這類短視頻往往圍繞代際矛盾、婆媳矛盾、男女矛盾等“生活日常”做文章,以高度沖突化的對話內容、張力感十足的情節設計,煽動公眾情緒,吸引眼球賺取流量,有時甚至發酵為社會熱點事件,掀起網絡罵戰。
受訪專家認為,造假擺拍視頻影響惡劣,欺騙公眾情感,挑戰人倫和道德底線,加劇群體對立,撕裂社會情緒,惡化網絡生態,容易導致社會偏見和價值認知沖突,妨礙社會和諧穩定,相關部門嚴厲打擊正當其時。
低俗擦邊內容頻現
隱蔽性強危害甚巨
這一年,短視頻中頻現各種“擦邊”套路也屢屢牽動社會神經:
有的利用大學生名義制作傳播“軟色情”信息,進行低俗營銷;有的刻意展示帶有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動作,發布“泛黃”內容;有的通過特效和道具,刻意扮丑引流,打造低俗人設;有的打著“勵志”“體驗”的旗號,夸張炫富、惡意營銷;有的發布傳播自殺自殘、虐待動物等不良信息……
12月中旬,《法治日報》推出“依法治理深夜直播亂象”系列調查報道,揭露深夜時段一些主播在短視頻、直播PK中大秀身材,穿得越來越少,尺度越來越大;一些主播搞所謂“深夜美食”,“大胃王”重出江湖;還有些主播拼命訴苦哭泣,通過“賣慘”提升人氣和流量,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擦邊”“黃暴”更是成為短劇的流量密碼。11月16日,短劇《黑蓮花上位手冊》上線,依靠復仇、爽劇、大女主題材,在上線24小時內便吸引了近2000萬元的充值;但不到一周,該視頻因“渲染極端復仇、以暴制暴”被平臺下架。
“‘擦邊’隱蔽性強、引流力大,尤其是色情‘擦邊’,極易引發不良后果,其危害不容小覷。有些短視頻作者靠著衣著暴露、行為挑逗輕松獲得點贊數千上萬次,為流量利益屢屢擊穿道德底線,甚至有些短視頻誘導用戶從信息流視頻、評論區留言、賬號主頁跳轉到私域社群,實施詐騙,從而不當獲利。”中國互聯網協會法工委副秘書長胡鋼說。
整治重拳接連落地
成效顯現群眾點贊
直面問題,中央網信辦重拳整治:
3月12日,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兩個月的“清朗·從嚴整治‘自媒體’亂象”專項行動,聚焦短視頻平臺,打擊造謠傳謠、假冒仿冒、違規營利等突出問題;7月10日,出臺“十三條”明確“規范信息來源標注”與“加注虛構內容或爭議信息標簽”的要求;9月28日,對包含低俗擦邊、暴力血腥、炫富拜金、暴飲暴食等不良導向信息的短視頻進行專項整治;12月12日,集中整治短視頻領域價值導向失范和不良內容多發等亂象,督促短視頻平臺強化內容審核制度。
對于“狂飆”的微短劇,監管部門及時“亮劍”:11月15日,中國網絡視聽節目服務協會刊文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將不斷完善常態化管理機制,從七方面對網絡微短劇加大管理力度、細化管理舉措,包括加快制定《網絡微短劇創作生產與內容審核細則》,建立小程序“黑名單”機制,開展為期1個月的專項整治工作等。
向短視頻亂象“開刀”,廣大網友拍手稱快:“中央網信辦出手整治那些毀三觀的不良視頻,太給力了。”“網絡不是法外之地,豈能容忍低俗下流的短視頻滿天飛?”“一些短視頻、短劇完全顛覆了傳統美德,顛覆傳統價值觀,是該整治了。”“趕緊整治,尤其那種賣慘的視頻,害人匪淺。”“強烈支持還網絡一片清朗天空。”
各短視頻平臺也密集發聲抵制亂象,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一年來,至少有10多家短視頻平臺以通知、公告等形式,圍繞擺拍造假、展示不當行為、傳播錯誤觀念等重點問題,響應整治活動,出臺相應舉措。
“平臺管控越來越嚴格了”“一些低俗內容要么傳不上去要么被迅速下架”“以后要注重傳播真善美或者做知識科普”……來自北京、天津、湖南、廣東等地多位短視頻博主介紹整治帶來的積極變化。
“2023年,我國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基本建成。短視頻治理領域,著力傳播正能量,著力維護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群體權益,著力治理價值導向失范、不良內容多發和不當行為頻發等亂象,著力督促平臺規范內容審核與功能運行,有力推動實現由‘管’到‘治’的根本轉變,豐富完善了中國特色治網之道。”胡鋼說。
正本清源懲防并舉
長效機制持續完善
重拳出擊,滌蕩邪風。正本清源,懲防并舉。
重拳落地,并不意味著結束,短視頻行業的健康發展,離不開長效機制保駕護航。
根據《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23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10.79億人,短視頻用戶規模達10.26億人。短視頻產業越發展,任務挑戰就越艱巨,凈化網絡生態就越重要。
受訪專家指出,讓敗德違法受到懲治,從源頭扶正祛邪、懲惡揚善,形成治理短視頻行業的長效機制是當務之急。
“建立獨立的內容判別與處置機制,避免平臺經營者兼具‘裁判’和‘球員’角色而引發利益沖突和管理疏漏。”胡鋼說,要斬斷不良短視頻“傳播鏈”,打破“唯數據論”,調整優化算法推薦機制;平臺要加強事前審核、事中監管,也要嚴厲事后處罰,使違法違規者“痛到不敢再犯”;要用好短視頻行業“負面清單”和“正面清單”,制定行業“黑名單”“灰名單”管理制度,在市場經濟大潮源頭糾偏校向。
在胡鋼看來,短視頻產品應該帶給公眾積極向上的精神和情緒價值,而不能以造假造謠、奇葩雷人的情節橋段,傳遞焦慮、恐懼、憤怒、仇恨等;要守住“堅持正確價值取向,積極傳播正能量”原則,以內容為王,樹立主流的、健康的審美價值,給青少年樹立好榜樣。
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管理學院法律系主任鄭寧提出,推動短視頻行業健康長足發展,需要多方協同機制:政府要加強監管引導、制定標準、嚴格執法;平臺企業要加大審核力度,不斷更新優化算法推薦機制,對于出現的問題如違法不良信息及時處置;社會層面要發揮社會公眾的監督作用,如果發現違法不良行為,要敢于“亮劍”、及時舉報。
“整治風暴之下,短視頻行業必將迎來一片天朗氣清,誕生更多優質作品,給公眾帶來更好的精神食糧。”鄭寧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