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 發布時間:2023-9-11 9:30
中國經濟網北京9月7日訊(記者 李方) 9月7日,在2023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騰訊混元大模型正式對外亮相。據悉,全鏈路自主研發的騰訊混元大模型源自實踐、面向應用而生,未來也將把大模型技術用到實踐中去,為千行百業持續創造價值。
全鏈路自研 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
當前,中國大模型呈現百花齊放、迅猛發展的態勢,騰訊、華為、阿里、百度等科技企業紛紛入局,投入資源、潛心研究。競爭與追趕間,中國以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得以不斷錘煉。在短短一年的時間里,中國的科技企業和研究機構奮起直追、縮小差距。盡管差距仍在,但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中國大模型的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中國人工智能技術水平已經處于世界第一方陣。
騰訊集團高級執行副總裁、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EO湯道生表示,“以大模型生成技術為核心,人工智能正在成為下一輪數字化發展的關鍵動力,也為解決產業痛點帶來了全新的思路。大模型需要基于產業場景,與企業數據融合,才能釋放出最大的價值。”
隨著騰訊混元大模型的亮相,中國數字科技領軍企業都已經公布了大模型研發的進展。超百個國產大模型呈現百舸爭流的景象,側面折射出中國科技企業重視科技創新。而大模型不僅要追求數量,更要通過研發把關鍵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根據騰訊在全球數字生態大會上披露的信息,騰訊混元大模型是一款由騰訊全鏈路自主研發的通用大語言模型,其模型參數達到了千億級別,在中文創作、復雜語境下的邏輯推理和可靠的任務執行等方面均有良好表現。
在混元大模型的首次亮相中,自主研發是其中的一大關鍵詞。
騰訊集團副總裁蔣杰介紹,騰訊混元大模型是從零開始訓練,公司掌握了從模型算法、機器學習框架、人工智能基礎設施的全鏈路自研技術。
把關鍵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就需要用長期主義把大模型研發看成是一場“馬拉松”。
以騰訊為例,從2021年開始,先后推出了多個千萬和億級參數模型,在實際應用中不斷優化大模型底層算法開發,提升工程能力。2018年起,騰訊累計投入了超過2300億元的研發經費。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副研究員劉典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需要繼續加強對人工智能的投入,堅持自主研發、自立自強的核心思想,做好在人工智能領域“打持久戰”的準備。
全面擁抱大模型 下半場看應用落地
有人將人工智能技術比作類似發現電的工業革命一樣的機遇。對于工業革命來講,重要的是把底層的算法、算力和數據扎實做好。大模型不只是聊天機器人,大模型競爭賽跑的后半程更關鍵的是要看應用場景的落地。
應用一直是騰訊的強項。憑借公司內部豐富多元的應用場景,騰訊混元大模型通過實踐充分磨練、多次迭代。
在騰訊全球數字生態大會,蔣杰現場展示了接入騰訊混元大模型后,騰訊會議、騰訊文檔、騰訊廣告等產品和業務的應用能力和創新探索。
我們可以暢想不久之后就可以實現的工作場景:
——在多人線上數小時的會議后,人工智能技術將僅僅通過簡單的自然語言指令,就能快速準確地提煉各方觀點,智能生成會議紀要;
——文檔可以一鍵生成標準格式文本,精通數百種Excel公式,自動基于表格內容生成圖表;
——我們將看到越來越多由大模型技術生成的廣告創意,不僅有行業甚至有地域的特色,千人千面,文字、圖片、視頻實現自然融合……
大模型技術的落地應用已經轉換成了實實在在的生產力。在騰訊內部,騰訊混元大模型已經深度支持了50多個業務。
“騰訊將全面擁抱大模型。”蔣杰說。
不斷應用創新 用大模型技術服務千行百業
雖然中國大模型及其行業規模已經足夠有優勢,但是大模型當前的應用主要還集中在容錯率高、任務簡單的休閑場景,在更具價值的嚴肅場景、工作場景和專業場景,大模型的應用尚待解鎖。
一方面,我們要走出當前大模型單純拼參數的誤區;另一方面,我們需要鼓勵企業進行應用創新,把技術落在實處,發揮出大模型的實用性。
清華大學人工智能研究院視覺智能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鄧志東表示,大模型的價值在于應用。只有在多樣化的實際應用場景中賦能智能經濟與智能社會的發展,才能找到產業價值,同時也才能成就大模型自身。
共享大模型能力、為更多行業帶來智能化機遇,成為許多中國科技企業的選擇。在內部多個業務接入內測和應用檢驗后,騰訊宣布將通過騰訊云對外開放混元大模型能力,以自研技術服務好千行百業。
騰訊混元大模型將作為騰訊云MaaS(Model-as-a-Service,模型即服務)服務的底座,企業用戶不僅可以直接調用混元,也可以將混元大模型作為基底模型,為不同產業場景構建專屬應用。
對于中國大模型的未來發展,業內專家建議繼續鼓勵企業積極進行應用創新。劉典說,中國一方面要繼續優化自己的大模型質量,另一方面也要基于現有的產品,利用我國特有的超大規模市場和豐富應用場景,深耕應用層面,切實地為千行百業賦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