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 發布時間:2023-7-24 9:48
中國經濟網北京7月21日訊(記者王婉瑩)21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等7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促進電子產品消費的若干措施》(簡稱《措施》)正式對外發布,圍繞加快推動電子產品升級換代、大力支持電子產品下鄉、打通電子產品回收渠道、優化電子產品消費環境等4個方面,提出了12條政策舉措。
近年來,電子產品向數字化、智能化發展趨勢明顯,由“有”向“優”的消費升級潛力大。“值得注意的是,受行業周期、國際環境、產業鏈供應鏈等因素影響,電子產品市場有所走弱,上半年,家電類、通訊器材類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僅增長1.0%和4.1%,是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中增長較慢的品類。”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司副司長常鐵威坦言。
為完善電子產品高質量供給體系,穩定和擴大電子產品消費,《措施》提出加快電子產品技術創新,打造電子產品消費新場景,著力消除電子產品使用障礙,持續推動家電下鄉,完善電子產品銷售配送體系,開展綠色智能電子產品展銷活動,規范電子產品回收渠道,推動集中回收、遠程回收,合理保障電子產品回收臨時場地需求,切實加強隱私保護,完善質量標準體系,營造綠色消費氛圍等。
直擊電子產品消費痛點難點
在常鐵威看來,當前,隨著家用電器和手機等電子產品的相互融合、家具家電智能化升級加快。電子產品間互聯互通不斷創造出新場景新應用,各品類之間的關聯性迅速增強,面臨的創新周期、隱私保護、回收體系等問題具有較強共性。因此,此次《措施》綜合施策,提出針對性政策舉措。
舉例來看,電子產品“智能化”程度和用戶體驗可以進一步提升,《措施》提出加大科研領域對方言、特定口音的語音識別技術投入,優化“聲控+語義識別”功能,擴大語音識別技術覆蓋面、便利度,降低農村居民、中老年居民使用門檻,要求積極應用國產人工智能(AI)技術增強人機交互的便利性,這樣就既減少“數字鴻溝”,還能加快智能家居、智能家電的普及和向鄉村的推廣。
“在智能電子產品購買、使用、回收領域,消費者最關心的往往是‘隱私保護’。”常鐵威說,“不法分子通過網絡攻擊、非法拆解等方式竊取個人隱私的現象時有發生。如果不解決這個顧慮,那么普及智能家電、推動電子產品回收就比較困難。所以,有關部門將依法加強對二手電子產品收購企業的監督檢查,加大對非法拆解電子產品、非法流通二手零配件的打擊力度,杜絕非法拆解對個人隱私的威脅,并嚴格落實消費者信息保護政策,依法打擊企業不當利用個人隱私行為,打擊非法獲取隱私牟利的犯罪行為,從而讓消費者買得放心、用得放心,也賣得放心。”
打通電子產品回收渠道
近年來,電器電子產品報廢量逐年增加。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一方面具有污染性,另一方面廢棄電器電子產品中富含金、銀、銅、鋁等金屬元素,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完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體系,對減少環境污染、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義。
國家發展改革委環資司二級巡視員宋常青介紹,我國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處理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回收網絡日臻密集、回收模式日益多元、規范處理能力大幅提升、拆解水平進一步提高。截至2022年,我國主要城市已形成再生資源回收網點約15萬個,“互聯網+回收”業態蓬勃發展,有資質的處理企業109家,年規范處理能力超過1.6億臺。2022年,“四機一腦”年規范拆解量達8400萬臺,較基金制度實施前增長了525%,規范拆解率較2012年增加了44個百分點。
“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會同有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廢棄物循環利用政策體系,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夯實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制度、豐富回收模式、提升拆解利用水平,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宋常青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