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工人日報 發布時間:2023-6-8 9:53
外觀和真手機一模一樣,甚至屏幕還能亮……十幾二十元的模型手機,正在學生群體中流行開來。而孩子買它的目的,是為了把假的交上去,而真手機留著偷玩。而商家早就知道孩子購買模型機的目的,他們在宣傳時還會強調“上交專用”。(見6月1日《北京晚報》)
近年來,學生在校園使用手機與認真學習之間,似乎總有難以調和的矛盾——有學生在課堂上用手機打游戲、聊天、看電影、網購,不僅影響自己學習還可能干擾課堂秩序;有學生違規攜帶手機進考場,互相傳遞試題答案,不僅嚴重干擾考試紀律,還可能帶壞校園風氣……
面對學生使用手機帶來的管理難題,學校可謂想盡“妙招”,有的專門設置了學生手機管理員,上學收手機、放學發手機;有的要求學生只能攜帶非智能手機,或在學校里安裝手機信號屏蔽儀;有的則完全禁止學生攜帶手機入校,一經發現,立即沒收——但這可能被指簡單粗暴,涉嫌侵犯學生財產權……
2021年初,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生手機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中小學生原則上不得將個人手機帶入校園。確有需求的,須經家長同意、書面提出申請,進校后應將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禁止帶入課堂。由此,關于學校如何對待與管理學生的手機問題,有了統一的行動遵循。如今,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十幾二十元的模型手機在學生群體中流行,用以應付到校上交手機的規定。學生如此與老師、家長“斗智斗勇”,無疑會使校園誠信和德育教育面臨危機。
而在“假手機”背后發財的產銷商家更該被批判。一些賣家把“上交必選”“上交專用”等寫在店鋪標題和宣傳圖中,不僅說明其明知相關商品的用途,而且竭力誘導學生購買。對如此商家及其宣傳,有關電商平臺應履行相應的管理職責,進行相應的阻攔。
同時,“假手機”生產企業要重新審視生產這類產品的必要性。有專家曾指出,如果模型手機在未獲得授權之下擅自制造并銷售,可能涉嫌構成對權利人外觀設計或商標權的侵犯。這些年,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仿真模型手機實施詐騙的情況屢屢發生。
無論如何,“假手機”在學生當中“真流行”,必須被有效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