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上海證券報 發布時間:2023-4-3 9:48
◎孫小程 記者 俞立嚴
近日,伴隨廣汽集團宣布放棄與華為聯合開發新車項目、任正非發文重申“華為不造車”有效期5年等事件,華為汽車業務在業界引發巨大爭議。4月1日,華為常務董事余承東表示,在放棄與廣汽集團聯合開發合作后,目前華為HI模式僅剩長安汽車旗下的阿維塔,但未來還有奇瑞、北汽和江淮等合作。
上海證券報記者4月2日實地走訪多家華為和賽力斯門店發現,華為和賽力斯合作車型的華為標識均已被撤下,華為的“造車禁令”正在波及智能汽車領域上市公司。
嚴禁在整車領域濫用華為品牌
幾乎在一夜之間,停放在國內各大城市的華為門店和合作車企賽力斯門店內的問界AITO新車被撤除了所有華為標識。在上海華為門店,新車車牌等顯著部位原本華為標識都已經被撤下。有深圳問界門店員工對記者表示,門店已接到華為方面發出的通知,要求4月1日開始拆除所有相關華為字樣的宣傳物料,而且平時宣傳話語中也不能再叫“華為問界”了,但還是可以叫“問界”。
有汽車行業分析師表示,上述變化的導火索是時隔2年后,華為于日前再次發出關于汽車業務的決策公告。公告由華為創始人任正非署名發出,再次強調“華為不造車”“有效期5年”。任正非還對華為標志在汽車設計上的出現提出了嚴格要求,“強調不能使用華為/HUAWEI出現在整車宣傳和外觀上”。
2019年9月,華為正式成立智能汽車解決方案事業部,定位是“提供增量部件”。鑒于華為手機曾經在手機終端領域取得的成就,業界關于“華為要造車”的猜測一直沒有停息。為此,2020年11月,任正非簽發文件強調“華為不造車”,同時,嚴厲表示“以后誰再建言造車,干擾公司,可調離崗位,另外尋找崗位”,并在文章底部標明,本文從發文之日起生效,有效期為3年。
針對有關任正非簽發內部文件重申不造車的消息,華為方面表示,為避免問界被外界錯誤地理解為“華為造車”,因此3月31日華為公司內部發布了《關于華為不造車的決議》,目前華為與車企合作的三種模式不變,問界是華為智選車生態品牌,華為提供電動化、智能化零部件等核心軟硬件技術等,問界生態汽車商業模式、合作策略不會改變。
3月31日,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在公司財報發布會后,就“華為不造車”決議的期限加以解釋,“華為的相關文件簽署,一般會有一個期限,之前寫的是3年,現在是5年。”他補充強調。
徐直軍還表示,華為的戰略沒有變,不造車,而是幫助車企造好車。有些部門、個人或者合作伙伴在濫用華為品牌,這件事在查處過程中,華為30多年構筑的品牌不會被誰濫用。華為沒有造車,也沒有任何品牌的車。嚴禁華為品牌作為汽車品牌。公司會對旗艦店等內部宣傳物料進行整頓,回歸到戰略上來。
華為汽車業務生態面臨變數
3月27日,作為華為重要汽車生態合作伙伴的廣汽集團公告,公司控股子公司廣汽埃安AH8項目由與華為聯合開發變更為自主開發,本次變更后華為將繼續以重要供應商身份參與公司自主品牌車型的開發及合作;項目總投資由9.25億元調整為12.33億元,資金來源為自籌解決。
2021年7月,廣汽集團公告稱,公司董事會審議通過《關于廣汽埃安與華為(AH8車型)項目的議案》,埃安成為北汽藍谷和長安汽車之后,第三家確認搭載華為HI模式的汽車公司。時隔不到2年,廣汽集團直接停止與華為的聯合開發,引發業內強烈關注。
華為有關人士對記者回應稱,AH8作為廣汽埃安自主高端車型,是廣汽埃安車型規劃中重要的戰略車型,承載埃安品牌向上使命。廣汽與華為雙方經過充分溝通,根據實際情況綜合判斷,故調整為埃安自主開發。
華為目前在汽車業務上有三種模式:標準化的零部件模式、HI模式(Huawei Inside模式)、智選車模式。其中,HI模式是華為和車企聯合開發,提供智能駕駛解決方案,此前有3個合作伙伴,分別是北汽藍谷、長安汽車和廣汽集團。智選車模式是華為深度參與產品定義和整車設計,產品進入華為渠道銷售,主要是與賽力斯合作推出了問界AITO品牌。
事實上,廣汽集團有關人士對于合作的不同想法此前就有表露。在2022年8月的一場行業論壇上,廣汽埃安副總經理肖勇表示:“華為是比較大牌的供應商,雖然零部件質量不錯,但價格是不受控的,與華為合作基本沒有議價能力。”在肖勇看來,為了提升競爭力,企業要兩條腿走路,既保持開放,使用行業共有資源,又要布局核心技術研發。
業內專家對記者表示,在華為的造車“朋友圈”里,廣汽埃安是最為強勢的。相對而言,賽力斯要弱勢很多。但同時,賽力斯與華為之間也綁得很緊,雙方合作的AITO問界品牌得到了華為的大力支持。
但是,在廣汽集團主動分手的同時,最親密伙伴賽力斯的合作也受到“造車禁令”的挑戰。3月31日晚間,身兼華為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的余承東在《關于智能汽車部件業務管理的決議》的帖子下實名回復稱:“這個時代變了,這只會讓我們更加艱難!若干年后,大家都會看明白的!留給時間去檢驗吧!”“對一個行業,只有深入洞察,深刻理解,才能把握住正確的方向!標記一下,若干年后再來看吧!”
要在智能座艙等領域做到全球領先
華為未來的汽車業務何去何從?
4月1日,余承東在2023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高層論壇上發言說:“廣汽放棄不做了,北汽的產品定義和競爭力存在一些問題,目前HI模式僅剩長安阿維塔。”他表示,雖然與廣汽的HI模式合作暫告一段落,但在智選車模式下依舊有多家合作車企,除賽力斯外,后續還會有奇瑞、北汽以及江淮等。
在余承東看來,如果合作伙伴的車都開始銷售并采用不同的品牌,華為去做營銷、服務、零售的話,會很復雜,投入成本也很高,因此,希望能采用一個共同的元素和共同的品牌,比如以“華為問界”這種方式來做。問界可以作為跨界合作的品牌,所以此前雙方在新車前面加了“HUAWEI”標識。
“但我們加上去以后,公司領導有不同的意見,就出了一個文件,把‘華為’給取消掉了,實際上本質沒有改變,我們本質上是想做‘HUAWEI問界’的生態品牌,共同打造系列化車型。”余承東表示。
華為2022年年報首次披露,華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2022年實現收入21億元。余承東表示,汽車已經進入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時代,華為要用“軟件定義功能”,希望用華為在ICT領域積累的30多年技術、經驗賦能汽車行業。
余承東表示,雖經歷一系列變化和調整,但并未動搖華為“幫助車企造好車”的決心。根據規劃,華為將在2023年4月開幕的上海車展期間首發不依賴高精度地圖的車型——問界高階智能駕駛版。“華為要在智能座艙、智能網聯、智能駕駛、軟件定義汽車的新架構四個領域做到全球領先。”余承東說。
資深汽車行業分析師梅松林分析,華為近期在汽車業務上的策略調整,進攻中有試探,在試探中也會進攻,體現了華為有所收斂的“狼性”,未來華為還是會在智能汽車領域積極拓展新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