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羊城晚報 發布時間:2023-3-30 9:47
羊城晚報記者 何寧
網絡時代視頻盛行,很多人通過刷視頻休閑娛樂。為了應對網絡沉迷、直播打賞等引發的青少年身心健康問題,不少平臺推出了“青少年模式”。但有不少家長反映,一些平臺的“青少年模式”并不符合青少年使用習慣和需求,不僅提供的內容單一、更新不及時,一些權限還很容易被破解,不能起到很好的防范和限制作用。
對此,記者下載了幾款視頻APP進入“青少年模式”試用。試用后發現,多數APP存在“青少年模式”形同虛設的問題,進入該模式后可以觀看的內容少之又少。專家建議,為青少年營造綠色、健康的網絡環境是全社會共同的責任,除了要對內容生產方加強監管外,家庭等角色也應發揮作用,做好疏導。
現狀
“青少年模式”成了“嬰兒模式”
秦女士的兒子今年5歲,特別喜歡看動畫片《海底小縱隊》。為了讓孩子健康上網,她把嗶哩嗶哩APP設置成了“青少年模式”,但進入該模式后,“動畫”欄只提供15部動畫片觀看,搜索功能也被取消了。“這也太沒有誠意了,果斷關閉‘青少年模式’返回‘普通模式’。”秦女士說,只有在“普通模式”下才能搜到孩子想看的動畫片。
目前,不少網絡視頻平臺上線“青少年模式”。記者下載抖音、快手、嗶哩嗶哩、優酷視頻等主流視頻APP進行試用。試用發現,這些APP的“青少年模式”不同程度地對使用時長、評論互動、充值打賞等功能進行了限制。
使用時間管理方面,大部分視頻APP默認每天使用40分鐘,超時后需要輸入監護密碼才能繼續使用。多數視頻APP設置成“青少年模式”后,每日22時至次日6時無法使用軟件。
提供的內容方面,這些視頻APP都宣稱在“青少年模式”中會精選一批適合未成年人觀看的優質內容。但一些視頻APP開啟“青少年模式”后內容銳減,且類型非常單一,有的甚至沒有顯示任何內容。
在快手APP,切換到“青少年模式”時無法搜索內容,想找某一類視頻只能不斷刷新。在小紅書APP,“青少年模式”沒有對青少年各年齡段進行細分,托班寶寶室內小游戲和出國讀研等內容混雜出現,內容適齡度不高。
另據上海市消保委微信公眾號的發文顯示,秒拍平臺開啟“青少年模式”后,一個視頻內容都沒有。映客直播在“青少年模式”中細分了藝術、紀錄片、科普、護苗等6個板塊,但是其中2個板塊沒有內容,6個板塊僅有9個視頻內容。宣稱精選了一批教育類、知識類內容呈現在首頁的皮皮蝦平臺,10個視頻里面有8個視頻涉及美食,而關于人文科普、課堂教育、生活安全知識等內容的視頻幾乎沒有。
在2022兒童互聯網大會上發布的《互聯網企業未保履責報告》顯示,只有四成受訪兒童表示經常使用“青少年模式”;超六成未成年人對“青少年模式”下提供的內容不滿意。不滿意的主要原因是:太無聊、太幼稚、沒有創新。
上述報告還顯示,兒童代表們認為,由于適齡化內容缺失,內容質量無法滿足需要,使“青少年模式”成了“嬰兒模式”,直接導致了未成年人不喜歡使用此模式。另外,有近一半受訪的未成年人表示自己曾經“繞開”或“破解”了未成年人模式。
討論
加強平臺管理力度
“‘青少年模式’流于形式或形同虛設,青少年會想盡辦法破解,使用‘正常模式’。”廣東省律師協會副會長、廣東至高律師事務所主任吳興印表示,現在連大人都會刷短視頻上癮,更何況青少年。若青少年沉迷其中,對其身心健康將產生重大影響。
吳興印認為,看娛樂搞笑類短視頻能讓青少年放松身心,快速緩解學習壓力,但也很容易讓青少年掉入“時間陷阱”,嚴重影響學習效率。此外,部分短視頻充斥著暴力、色情、惡俗等不良內容,對自控能力低、好奇心強、是非辨別能力不足的中小學生造成極大的影響,嚴重影響其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吳興印建議,政府要加強對新媒體的管理力度,對新媒體運營者進行正確引導的同時,也要加大懲罰力度,“短視頻等新媒體中的不健康內容對青少年的影響不亞于網絡游戲,政府應出臺相關政策,像限制網絡游戲時間一樣限制青少年觀看短視頻的時間”。
在內容推送方面,華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教學處副主任、信息資源發展中心主任黃華林認為,網絡平臺對于未成年用戶的算法推送機制應區別于成年人用戶,不應該無限制地根據喜好向未成年用戶推薦視頻,導致未成年人沉迷平臺。
“我們現在瀏覽的大部分視頻類APP都是根據用戶喜好來推送相關內容,青少年萬一瀏覽到了超越他身心發展特點的內容,平臺會不斷重復推送,這會陷入惡性循環,對青少年的成長非常不利。”黃華林表示,學校的信息素養課程會引導學生甄別海量信息中的精華與糟粕,培養青少年正確的價值觀,但是主體責任還是內容生產方,建議對內容實行分級制。
正確疏導尤為關鍵
“‘00’后是在網絡環境下成長的,是‘數字原住民’,一味地靠‘堵’來阻止他們上網是行不通的。社會在努力營造健康、綠色的網絡環境的同時,家庭教育也至關重要。”廣州市未成年人網絡生態治理基地主任張海波表示,該基地近年來在全國探索一種未成年人網絡治理的家校社企協同模式。在調研中發現,如何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網絡觀,考驗的是家長、老師、社會和企業的智慧。
“現在的孩子為了玩手機和家長斗智斗勇,‘青少年模式’對他們來說破解也非難事。所以,單純靠技術手段是很難堵住的,關鍵要正確疏導。”張海波說。
“網絡素養教育不僅是大人對孩子的教育,最好的辦法是讓兒童參與進來,兒童作為主體而不是作為客體參與進來。兒童主動發聲帶動身邊影響小伙伴,小手拉大手,形成一個更好的教育模式和方法。”張海波認為,數字時代,一方面需要父母在陪伴的前提之下給孩子引導、指導與情感支持;另一方面,要與孩子共同建立數字包容、數字平等的理念,親代和子代共同努力,一同致力于兩代人之間數字代溝的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