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巨頭賽跑“下鄉”:誰走了捷徑,誰走了冤枉路?
來源:山東物流網 發布時間:2016-6-6 9:15
擴大內需,農村是重要一環;精準扶貧,農村是重中之重;發展電商,農村已成必爭之地。
對于快遞企業,特別是民營快遞來說,農村市場的重要性無需多言。在城鎮市場日益飽和、快遞業務量增速放緩的大環境下,在挖潛城鎮市場之際,“向外”“向下”拓市已成必然選擇。
相對于群強林立的、較為陌生的海外市場,農村市場盡管面臨成本偏高的問題,但這畢竟是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況且潛力無限大,快遞企業“下鄉”織網的熱情高漲。
記者在瀏覽各大民營快遞公司的官網時,經常會看到其發布的在某某地區設立網點,覆蓋周邊多少個鄉村的新聞。
從目前來看,網點數量和覆蓋率,已經成為民營快遞間比拼市場占有率和實力的重要指標。
然而,這種快遞“下鄉”的方式真的正確嗎?
下鄉網點布局誰領風騷?
推進快遞“下鄉”,打通“最后一公里”,鄉鎮網點布局很關鍵。各大快遞公司紛紛加大鄉村網點的布局。
(1)圓通:2014年,圓通開始推進通鄉鎮、通村組的“兩通”工程。日前,圓通董事長喻渭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圓通縣市級以上覆蓋率接近100%,鄉鎮覆蓋率80%以上。
(2)中通: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農民網購需求加速釋放。中通在農村市場布局穩步推進。僅去年一年,中通就增加鄉鎮網點6500個,鄉鎮覆蓋率達到58%。今年3月底,中通安徽片區1500多個鄉鎮全部開通,實現安徽片區全境派送“無盲點”。
(3)申通:2015年申通啟動了千縣萬鎮工程,并提出,申通所屬網點根據當地經濟發展水平,按照先易后難、以點帶面、分步實施、整體推進的方式,加快建設鄉鎮服務網點。
當時預計,到2015年底,申通網絡將在全國50個重點城市實現鄉鎮全覆蓋,廣東、安徽、山東、福建鄉鎮覆蓋率達95%。
為確保工程進度,申通以大數據為依托,進行綜合分析研究,強制要求達到一定件量的鄉鎮必須開通服務點。
申通還倡議網點,與天天快遞當地分公司進行合作,提高業務量,降低運營成本。
(4)順豐:2014年,順豐鼓勵內部員工創業農村網點。在布局過程中,順豐按照先難后易的原則——首先選擇的區域是經濟欠發達地區,西部、華中和華北,級別是縣級以下的鄉鎮。
在快遞“下鄉”大軍中,除了快遞企業外,電商也是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其中阿里和京東就是典型代表。
(5)菜鳥:2014年10月,阿里巴巴啟動農村淘寶的“千縣萬村計劃”,計劃在未來3~5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服務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發展中國農村電子商務。
菜鳥依托阿里的農村淘寶,通過同上海萬象等數十家落地配送公司、中國郵政等合作伙伴社會化協同,快速形成覆蓋全國的縣到村二段物流等服務能力。
不久前,“菜鳥縣域智慧物流+”首個試點城市落戶在菏澤,為菏澤的農村消費者提供集農村、農業、金融、數據等農村供應鏈服務。目前,菜鳥已經與菏澤市政府在便民寄件、縣域商品流通、智能路由與設備技術等領域展開試點,通過打造先進的車貨匹配系統,建設縣域內商貿流通的基礎設施。
菜鳥網絡成立的3年來,已經在全國建立起一張覆蓋320多個縣近1.6萬個農村服務站的農村末端網絡。
(6)京東:京東2014年初推出了先鋒站計劃。在政策、資金等支持下,在當地成立京東配送站,承擔配送、銷售、上門取件、換新、貨到付款等一系列服務。
同年,京東還推出了“京東幫服務店”。“京東幫服務店”結合商品、主干道物流、宣傳、移動入口下沉,系統化解決家電下鄉的“最后一公里”難題。京東計劃在3年內實現開店超過1000家。
從效果上看,2014年啟動的“快遞下鄉”工程,成績斐然。2015年全年新增農村地區快遞服務營業網點4.5萬個,鄉鎮快遞服務營業網點覆蓋率提升至70%;全國農村地區收投快件量超過50億件。
有多少網點盈利了?
對于這個問題,第一物流全媒體·記者(微信:cn156news)記者,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
(1)虧損是“主旋律”
不過,有人做了。
5月20日,陜西省統計局發布的2016年“快遞下鄉”調查報告披露,目前,陜西省快遞企業對農村網絡布局初見成效,快遞網點已經覆蓋全省82%的鄉鎮地區。
報告還指出:存在網點經營不規范、業務量小、中轉費用高、盈利能力差、服務質量低等五大問題。
有人可能會說,一省的農村網點的盈利能力差,不足以全面地反映全國農村網點的經營狀況。但記者想說的是,別忘了還有一句話——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另一個證據是,從媒體有關快遞下鄉的報道來看,“成本高”“盈利難”“虧損”成為“主旋律”和關鍵詞。
這不難理解——
①運營成本較高。農村市場發展潛力不是今天才被發現的。難道當初困擾快遞企業的成本問題解決了嗎?
顯然不是。目前中西部的物流成本仍數倍于東部地區。為何直到最近幾年,快遞大佬們才大舉進軍農村?
這有政策引導的原因,有傳統市場增速放緩的理由,但是記者認為,與其說農村市場潛力巨大,不如說電商“刷墻”,裹挾著快遞企業不得不緊隨其后。畢竟,電商是快遞行業迅速崛起的最大推動力。盡管仍面臨成本較高的問題。
②進出港件量失衡。快遞網點的盈利大概取決于兩方面:一是件量,二是收件量。大多數的鄉村的名字,往往出現在快遞面單的“收件地址”一欄。進港件大于出港件,導致其很難盈利。
③快遞企業扎堆。越來越多的快遞企業“下鄉”掘金,造成有的地區“網”滿為患。
一個縣級加盟商曾向記者抱怨說,他所在的一個只有數萬人口的縣城里,國內排名靠前的快遞企業幾乎都設有網點。價格戰這種快遞企業慣用的營銷方式,被復制到農村市場。其盈利狀況可想而知。
(2)為何偏向虎山行
在虧損的情況下,快遞大佬們仍然樂此不疲,記者分析有幾個原因:
①我拿“虧損”賭“明天”:雖然眼下盈利狀況不佳,但是如果按兵不動,則會失去市場先機。這可以理解為放長線,釣大魚。
②利好政策+市場需求驅動:從2014年國家郵政局啟動“快遞下鄉”工程以來,從中央到地方,扶持和引導政策應接不暇,快遞企業發展需要尋找新的盈利市場,這些也驅動著其在農村市場布點。
這種方式真的對嗎?
目前快遞企業在農村市場的“織網”,有合作、加盟以及直營等多種方式,就“通達系”而言,在鄉村招募加盟商仍是其布局的主要方式。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快遞企業這種知難而上的勇氣,絕對值得稱道。但是這是否意味著,快遞企業一定要在農村市場親力親為?記者認為,這種做法值得商榷。
(1)或影響品牌形象
為了保持網點的活力,快遞公司總部制定了對經營狀況不佳的網點給予扶持與補貼的政策。
但是在加盟體系下,這些優惠政策的執行力度有多大?加盟網點盈利能力差甚至虧損,導致的服務質量差,將使快遞公司的品牌形象嚴重受損。這對于正在向資本市場挺進的快遞公司,絕對不是一個好消息。
(2)城鎮化的影響
先看一組數據:
2014年我國的城鎮化率,按照常住人口統計為54.8%,按照戶籍人口統計是35.9%;
2015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達到7.7億人,城鎮化率達到56.1%;
到2020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0%左右。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大量進城務工人員的身份從農民變成市民;農村地區,從年齡上來看,將以故土難離的老人和懵懂的孩童為主,這樣的人群何談購買力?
或許有人會說,快遞“下鄉”不僅是“送下去”,還要“運上來”。而且,按2020年的城鎮化率60%計算,近4億人口的市場,是任何一家企業無法忽略的。快遞企業“下鄉”,不愁“沒飯吃”。
在這里,記者想反問一句——
(3)農村沒有網點嗎?
答案是肯定的。郵政系統和供銷合作社。快遞企業與郵政、供銷企業合作,或許是一種更為快捷、低成本的布局方式。
①政策鼓勵
這可以從中央出臺的政策中找到蛛絲馬跡。《國務院關于促進快遞業發展的若干意見》中指出,鼓勵傳統郵政業進一步加快轉型發展,支持郵政企業和快遞企業創新合作模式。
2016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也提出,加強商貿流通、供銷、郵政等系統物流服務網絡和設施建設與銜接,加快完善縣、鄉、村物流體系。
去年年底,河北省省長張慶偉在河北省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上強調,支持省內郵政、快遞企業和供銷合作社在貧困鄉村建立服務網點,暢通農副產品銷售渠道。
去年4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化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的決定》中提到,加強供銷合作社農產品流通網絡建設,創新流通方式,推進多種形式的產銷對接。
②企業行動
有的企業已經這么做?2014年,阿里就與中國郵政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將在物流、電商、金融、信息安全等領域全面開展深度合作,合力建設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絡。
雙方的合作,首要落點是電商物流。
雙方將在物流倉儲、處理中心和配送等領域進行資源互用的開放合作,打造電商公共物流平臺,合力搭建中國智能物流骨干網,共同搭建支持跨境電商的領先服務體系。
此外,京東與蘇寧等電商,近年來也與省級供應合作企業,展開合作。
記者還注意到,去年9月,順豐、申通、圓通等8家快遞公司與中國郵政江西分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近年來,多家快遞企業與地方供銷合作社展開合作,如宿遷市供銷合作總社與申通、韻達達成合作協議。“下鄉”,不可能一條腿走路,“多元”是必須的。但是以哪種方式為主,的確需要快遞大佬們仔細權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