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日報 發布時間:2022-1-24 9:34
新年伊始,中國證監會表示,將努力實現“三穩三進”,為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積極貢獻力量。這一表態,是對2022年中國資本市場發展方向的定調。但A股市場首周“開門綠”,又讓投資者心懷忐忑。
事實上,想要準確理解市場變化方向,就要從上一年的市場運行脈絡中去尋找,從上一年市場生態的漸次變化中去體會,從上一年市場主體的行為中去分析。
2021年,資本市場跌宕起伏,估值回歸與深化改革并行,機構資金迅速增長,萬億元日成交額成為常態,投融資環境持續完善,外資積極布局A股。同時,注冊制下資本市場監管制度與退市機制更加完善,IPO與退市公司數量均達到新高度。
針對上述市場關鍵節點,《證券日報》推出的《中國資本市場年度觀察報告(2021)》均有深度觀察和點評,希望對投資者把握2022年市場趨勢有所助益,本版將從政策、市場、行業、公司等七方面對報告精華進行展示。
1 政策觀察
政策護航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
2021年,在海外疫情蔓延、國際金融市場動蕩加劇等多重因素沖擊下,我國資本市場面臨著更加復雜多變的局面。在此背景下,從黨中央、國務院到一行兩會等部委陸續發布了多個政策文件支持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為更好發展資本市場樞紐作用、高質量服務實體經濟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北交所開市運行,開啟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多層次資本市場互補發展、協同發展的新局面,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滿足投資者多樣化投資需求的空間進一步拓展,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的格局加快形成。
2021年12月8日至12月10日,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此次會議指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意味著這將是2022年資本市場的一項重點任務。
《關于依法從嚴打擊證券違法活動的意見》則完善了中國特色證券執法司法體制機制的頂層設計,以體制機制改革為主線,確立了“十四五”時期證券執法司法工作的主要目標與重點任務,目標清晰、路徑明確,為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更好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此外,《證券期貨行政執法當事人承諾制度實施辦法》的實施是提升行政執法效能的重要舉措,有利于保護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給全球金融機構和投資者傳遞了積極信號,通過行政執法當事人承諾制度,我國向國際社會展現出加快建設規范、透明、開放的資本市場的具體行動。
綜合來看,2021年,隨著政策的制定、頒布和落實,資本市場正在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基礎制度體系,凝聚越來越強大的發展合力。
2 市場觀察
兩市成交萬億元天數破歷史紀錄
2021年,上市公司募集資金總額大幅上升,兩市成交額連續49個交易日超過萬億元,北向資金連續12個月凈流入,這均表明中國資本市場正以嶄新的姿態闊步向前。
隨著注冊制改革的穩步推進,2019年至2021年,A股市場注冊制上市公司家數從70家增長至361家,年均增加超100家,且2021年A股市場注冊制上市公司每月首發募集資金均在百億元以上,全年實際募集資金合計達3219.03億元,遠超163家核準制上市公司的實際募集資金總額(1826.19億元)。
退市趨嚴,近5年退市公司數量不斷上升,喪失持續經營能力的“空殼僵尸”企業被加速出清。據同花順數據統計,2021年退市公司家數創歷史新高,達20家。
2021年A股各大指數波動幅度不大,但結構行情依舊精彩。數據顯示,2021年總計有149個交易日兩市成交額突破萬億元,其中,在7月21日至9月29日期間,滬深兩市成交額連續49個交易日超過1萬億元,創歷史紀錄。
從概念板塊來看,2021年,專精特新、有機硅、氟化工、注射器概念、稀土永磁等五大板塊累計漲幅居前,分別上漲129.28%、103.91%、97.22%、78.89%、67.77%;個股方面,2021年,A股市場漲幅前50的股票累計漲幅均超236.44%,湖北宜化、聯創股份、森特股份、江特電機等4只個股期間累計漲幅均超450%。
資金面是觀察A股市場的一個重要維度,2021年北向資金持續涌入A股,期間累計凈買入額達4321.69億元,且實現連續12個月凈買入,其中,12月份的凈買入額達到創紀錄的889.92億元。
對此,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盤和林表示,“我國良好的經濟基本面是外資流入的主要原因,同時,人民幣資產升值空間巨大也使得外資流入更加積極。”
此外,2021年兩融資金也處于高位,從年初的16436.46億元逐漸攀升,在9月15日達到最高點19267.36億元,當日融資余額也達到年內最高點17583.79億元。
3 投保觀察
里程碑式事件勾勒投資者保護新畫卷
全方位、立體化保護好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是資本市場永恒的主題。目前,我國資本市場個人投資者已突破1.96億,持股市值在50萬元以下的中小投資者占比達97%,投資者保護工作牽系著億萬家庭的切身利益。
自2020年3月1日新證券法實施后,投資者保護正進一步融入、貫穿監管各環節、全流程,立體、全面的投資者保護格局逐漸形成。
回顧2021年投資者保護工作可以發現,誕生了多個里程碑式事件,眾多的第一次,勾勒出2021年投資者保護的新畫卷。
比如,美麗生態虛假陳述民事侵權糾紛案為支持訴訟開創了兩個“第一次”;全國首例操縱市場民事賠償支持訴訟二審勝訴;投資者訴飛樂音響虛假陳述糾紛案宣判,為我國證券集體訴訟制度在全國范圍內的進一步推廣提供了可復制的樣本;公開征集表決權首戰告捷,意味著小股東也能凝聚大力量;向“關鍵少數”追償,在保護投資者的同時也保護了上市公司;首單特別代表人訴訟案判決,開啟了投資者維權的新時代,康美藥業案是中國資本市場第一起由投資者保護機構(投服中心)發起的特別代表人訴訟案,被譽為“中國版證券集體訴訟制度”第一案,而“默示加入、明示退出”的制度體系,使投資者維權幾乎“零成本”。
4 行業觀察
變革、創新、尋找出路
對于一些行業來說,2021年是改變行業格局甚至影響其未來三年至五年發展的一年。隨著資本市場持續深化改革,注冊制下監管制度與退市機制更加完善,一些原本對資本若即若離的行業,也開始迫切尋求資本助力,甚至能否獲得資本的鼎力相助,成為企業實現轉型乃至生存下來的關鍵。
在眾多行業中,本報告選擇了九個典型行業,這些行業在2021年的發展歷程,不僅具有自身特色,也在一定程度上成為某一時間段的資本焦點。
比如,發生巨變的教育行業,“雙減”政策落地,對學科類培訓進行嚴格監管。而在行業洗牌過程中,素質教育產品、職業教育賽道得到市場認可,高教領域龍頭公司通過收購進行外延擴張的潛力有望逐漸釋放。
互聯網行業與教育行業如出一轍,行業強監管的序幕在2021年徹底拉開。在平臺型公司股價節節敗退的時候,服務工業互聯網的公司反而成為科技創新的領軍者。
集采背景下,醫藥行業不斷擠出估值水分,一些創新研發和布局醫療服務賽道的上市公司獲得資本認可,充分說明在行業轉型期,投資者更應該挖掘有發展潛力的公司。
與前幾個行業相比,智能汽車、新能源、航運行業是明顯的高增長行業。行業的高速擴張,也導致部分公司出現不同問題,需要投資者練就一雙“火眼”,挖掘出真正有成長潛力的長牛公司。
還有一些行業,或是權重股扎堆,或是關乎國計民生,自身雖然也是資本市場關注的板塊,但卻面臨船大難掉頭的尷尬局面,需要激發行業新活力。最典型的便是房地產行業和傳統能源行業,一邊是政策引導下的行業改革,一邊是市場化壓力下的企業求生存,對于這些行業來說,“躺贏”的時代早已終結,有的公司卻還在十字路口不斷徘徊。
生豬養殖行業又有所不同。2021年豬肉走出“小周期”行情,多數企業發生虧損。農業生產要打破“靠天吃飯”的心態,不僅需要引入信息技術、科學養殖技術,還需要資本市場提供助力。
5 機構觀察
金融機構穩步發展大年
對公募和私募基金來說,2021年是發展大年。
公募管理規模突破25萬億元,基金數量超9000只;私募基金規模突破19.7萬億元,百億元私募達到104家。
規模提升的同時,行業口碑不斷得到投資者認可。2021年,公募、私募基金管理能力持續提升,創新產品不斷涌現。北交所主題權益類基金產品誕生、首只由外資獨資公募基金公司發行的權益類產品正式成立……
對于券商來說,資產管理業務成為公司經營新的增長點。帶有互聯網性質的東方財富,市值首次超過中信證券,新的變革正在深度影響證券公司的未來。
截至2021年12月31日,滬深兩市41家A股上市銀行整體平均市凈率僅為0.83倍,有33家銀行股價跌破每股凈資產,銀行股股價表現雖不盡人意,但銀行在推進數字化、普惠金融等方面的成績有目共睹,上市銀行業績表現穩健,這也是銀行董監高不斷增持銀行股的原因。
2021年,保險業上市公司也遭遇了股價下跌、業績下滑的情況,但保險機構積極探尋、挖掘新的增長點,從大趨勢來看,未來車險業務的增量將集中在新能源車險。面對這種發展趨勢,保險公司必須盡早重視和布局。
數字人民幣是影響金融發展的重要創新產品。2021年,數字人民幣試點范圍、試點領域不斷擴大,已開立個人錢包1.4億個,試點城市擴大至“10+1”。展望未來,隨著數字人民幣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完善數字人民幣生態體系建設、提升數字人民幣普惠性和可得性成為重點。
6 公司觀察
企業需要講好故事更需要提升質量
2021年,上市公司領域出現不少熱點。
比如上市不到四年的寧德時代,2021年5月31日收報434.10元/股,總市值首次突破1萬億元,成為創業板首家總市值破萬億元的公司,當年公司總市值最高突破1.6萬億元。
談及貴州茅臺,人們總會贊嘆其“九次蒸煮,八次加曲發酵,七次取酒,一年一個生產周期”的釀造過程。白酒的整個路程是需要“沉淀”的,包括品質、文化、品牌。正如中國酒業協會理事長宋書玉所言,好酒必須具備好的產區、好的品質和好的品牌這三個維度,缺一不可。
而走向“十字路口”的滴滴出行,短短5個月的“海外行”磕磕絆絆,說明企業赴美上市還是要依法依規。
康美藥業案同樣引發資本市場關注,此案對獨董巨額賠償的判決,將進一步敦促獨董履行好自己的職責,當好“看門人”。
盲目擴張的海航集團最終依靠市場化方式處置資產、破產重整應對債務壓力,循序漸進地實現重整轉身,對目前已經面臨資金困境的企業具有參考意義。
直面“雙減”政策加速轉型的新東方,正在尋找新的生存方式。2021年11月7日,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在直播中表示,新東方未來計劃成立一個大型的農業平臺,這被網友稱作是“體面人”的退出。
2021年,被市場冠以元宇宙概念“頭號玩家”的中青寶一度“爆火”,因推出《釀酒大師》而被資本青睞。2021年9月6日至12月10日,中青寶累計漲幅接近300%。但是,當前元宇宙概念仍處于初期階段,二級市場元宇宙概念股的火爆存在不小的泡沫。
國潮品牌熱度上升,馳援河南災區的鴻星爾克受到消費者追捧。但在消費熱情冷卻后,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情懷只是催化劑,產品好才是硬道理。
資本市場從來不缺傳奇故事,缺的是能理解故事的人。企業需要講好故事,更需要專注主業、提升運營質量。
7 未來展望
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值得期待
2022年,中國經濟如何化解壓力、保持增長動力?資本市場與經濟運行如何互相促進?
對于2022年我國經濟發展趨勢及背后的增長動能,植信投資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2022年全年增長目標可能設置在5%至5.5%,并且最終超預期的可能性較大。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諸建芳認為,2022年我國經濟有望恢復至潛在增長水平附近,并將實現GDP同比5.5%左右的增長。中信建投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黃文濤認為,2021年主要受到疫情擾動和宏觀政策偏緊兩條主線的影響,展望2022年,這兩條主線都會有改善。光大證券董事總經理、首席宏觀經濟學家高瑞東預計,在2021年四季度邁過短期低位后,2022年經濟增速將穩定回升,制造業可能會成為最大亮點。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認為,面對三重壓力,國內政策重心轉向穩增長,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將整體平穩。
應對策略方面,連平從投資、消費、就業三方面提出建議,其中,投資方面,建議地方政府適度放松和加快項目審批,繼續通過減稅降費等方式加大對中小民企的扶持,貨幣政策保留一定寬松空間。黃文濤認為,首先要化解的是預期轉弱的壓力,這需要中央層面的政策來引導,而針對需求收縮和供給沖擊的壓力,需要各方面廣泛配合予以化解。紅杉資本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張岸元認為,應對需求收縮,內需的穩定最主要的是通過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進而穩定消費,短期最有效的手段是基建投資。
影響2022年經濟運行的哪些因素會傳導到資本市場?資本市場又將如何發揮樞紐功能促進經濟發展?
在連平看來,影響2022年資本市場的重要因素主要有三方面,包括當前宏觀經濟面臨的各種壓力、穩增長的政策導向以及貨幣政策如何平衡穩增長和防風險。2022年資本市場兩方面的“新氣象”值得期待:一是北交所在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上的新變化,二是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如何促進資本要素更為合理的配置。黃文濤認為,全面實行股票發行注冊制是2022年資本市場非常值得期待的因素,這會進一步增強國內資本市場的融資功能和包容性,更好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有利于科技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可以更好地服務國內經濟轉型的需要。高瑞東認為,注冊制的全面推進,不僅拓寬了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直接融資渠道,同時能夠讓廣大投資者共同分享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發展的紅利。全面深化資本市場改革穩步推進,將進一步激活資源配置功能,不斷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更好的服務于經濟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