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電子報 發布時間:2021-10-29 22:36
歐盟委員會發布的《工業5.0:邁向持續、以人為本且富有韌性的歐洲工業》(以下簡稱《報告》)正式提出歐洲工業發展的未來愿景及戰略,即工業5.0。工業5.0源于工業4.0,但并非簡單延續,而是更加注重社會和生態價值,要求工業生產必須尊重和保護地球生態,將工人的利益置于生產過程的中心位置,進而使工業可以實現就業和增長以外的社會目標,成為社會穩定和繁榮的基石。工業5.0被認為是工業發展的最新形態,《報告》中關于落實以人為本、增強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加強新興技術融合應用等內容,對于我國智能制造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報告》的核心是可持續發展
為落實工人在智能制造中的核心地位,《報告》強調從參與新技術設計部署、工作中融合應用新技術以及新技術教育培訓等方面入手。《報告》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如何以人為本。
一是要重新定位工人的角色。將工人視為企業的投資,讓工人參與機器人、人工智能等智能制造新技術的設計和部署。新技術應用的核心是要服務于人,滿足工人的多元化需求,而不是簡單的“換人”。
二是創建安全包容的工作環境。針對重復性、簡單或存在一定安全隱患的工作,要逐步推動機器換人。針對更專業的任務,要推動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幫助工人高效率完成。
三是技能的提升和再提升。隨著生產自動化和數字化程度的提高,必須推動勞動者技能的轉型提升,適應未來勞動力市場所需。應努力培養工人的數字化技能,采用新的技術開發方法,讓技術變得更加直觀、方便使用。企業與培訓機構之間加強合作,推動企業在勞動力教育和培訓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關于智能制造中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報告》提出健全風險防范投資機制、提升自主可控水平、推動智能工廠建設三項措施。
當前,受地緣政治和公共安全事件等因素的影響,全球產業鏈、價值鏈脆弱性凸顯。《報告》建議,未來歐洲需要構建富有韌性的產業鏈供應鏈,在關鍵價值鏈面臨的環境發生變化時,產業需具備快速適應的能力。
一是健全產業鏈供應鏈恢復和御險的投資機制。完善“下一代歐盟”復蘇計劃中恢復基金的投資機制,提升投資效率;建立一個新的戰略投資機制,各個成員國需制定詳細的投資和改革方案;加強對戰略性產業鏈的投資。
二是通過技術創新提升關鍵領域產業鏈的自主可控能力。加強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和模擬等技術的應用,推動新材料的開發,增強生產系統的靈活性、敏捷性。
三是推動智能工廠建設。鼓勵企業建設模塊化柔性生產線、遠程操作工廠。
重視智能制造與資源環境生態的共融發展,《報告》建議,通過推動綠色技術創新與制造業數字化深度融合、創新商業模式等來實現。
可持續發展一直是歐洲政策的核心。《報告》計劃通過實施工業5.0戰略,提高工業領域的能源資源利用率,實現可持續發展。一是進一步加強人工智能、增材制造等技術的應用,推動綠色技術創新與制造業數字化深度融合,提升企業在資源配置、過程控制、節能減排等方面的智能化水平。二是鼓勵企業通過創新商業模式實現節能減排。比如提供定制化生產和服務,推動二次資源和副產品的再利用等。
樹立以人為核心的理念
秉承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化構建智能制造系統。轉變思想觀念,摒棄簡單的“機器換人”的傳統思想,樹立以人為核心而不是以技術為核心的理念。
一是推進人-信息-物理系統(HCPS)和人因工程等概念在智能制造實踐中的落實。二是鼓勵企業實施“參與式設計”,在研發設計中體現對人的思維和情感的關注,充分重視和尊重消費者需求。三是在生產過程中,加強傳感與通信、動態任務規劃、移動式工人輔助等的應用,確保工人安全參與人機協作,充分發揮人與機器各自優勢,協作完成各項工作。四是將可持續發展的環境與社會問題作為研發計劃的優先事項。
進一步加強智能制造核心關鍵技術攻關。一方面,借鑒《報告》行動工具箱的做法,制定項目資助、技術推廣等系列行動計劃方案。
一是加大對全流程仿真、基于機理和數據驅動的混合建模、多目標協同優化的基礎技術的研發;二是針對智能感知、人機協作、精密檢測等關鍵共性技術,開展協同攻關,逐步實現關鍵共性技術的自主可控;三是通過鼓勵應用帶動人工智能、大數據、邊緣計算等在制造業領域的適用性技術的研發。另一方面,發揮新型舉國體制優勢,整合力量建設智能制造領域制造業創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創新載體。充分發揮企業和科研機構在集成創新中的主體作用,支持產學研用結合協同創新,推動構建技術路線圖。
推進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積極探索數字孿生、人工智能、5G、區塊鏈、邊緣計算、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典型場景、環節、層面的應用,打造多元新技術應用智能場景。鼓勵有基礎的企業,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生產制造深度融合應用,對產線進行智能化改造,全面引入制造執行系統等信息化系統,建設數字化智能化工廠。不斷完善智能工廠評價標準,明確評價指標體系、評價分細則、評價流程等,可以考慮采取線上和線下評估相結合的方式對企業進行評估。對智能制造典型經驗進行總結并推廣,鼓勵企業實施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等智能制造新模式。
著力完善財稅、人才等支撐保障,改革技術創新的監管方式。一是加大財稅金融支持力度。鼓勵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產業基礎再造工程資金等對智能制造領域的支持;優化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和激勵政策;鼓勵金融機構開發符合智能制造特點的供應鏈金融等金融產品。二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考慮制定更具針對性和更有力度的智能制造人才培訓措施,增加有關數字化、智能化技能的職業技能培訓;加強在職人員、轉崗人員的數字化技能培訓,探索完善學徒制;深化新工科建設,通過支持高校加強學科專業和課程體系建設,培育專業人才。三是推進智能智造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構建完善的服務網絡,可開展咨詢診斷、項目對接、企業評估等。四是探索創新契約和監管沙盒等新的監管方式。